(文/小鹿)昨天去看了上映不久的电影《使徒行者》,观影后我和朋友一致认为影帝就是影帝,影帝张家辉演技精湛,浑身都是戏啊,包括大屏幕上暴露年龄的眼周鱼尾纹。他在戏里任何一个微妙的动作都恰到好处,丝丝入扣。古天乐在他旁边真的好像陪演男9号,整部戏靠家辉哥撑了全场。电影故事情节虽然脱离不了老套的香港警匪片惯有的桥段,但还是称得上暑期国内电影的翘楚。看完整部影片,竟有种杜琪峰式港片独有的悲凉感,心一惊。
记得最初对张家辉的印象是在电影好像叫赌圣还是什么来着,就一打酱油跑龙套的感觉,充其量的即视感觉得他有点沾长得像歌神学友的光。但近些年,演技那叫两个字了得,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演什么像什么,用装13的话来说就是论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很多人说港片时代在王家卫,杜琪峰,王晶鼎盛期已经终结,纵观近些年香港电影,烂片也是一大把,特别是穿插了内地制作群和二线演员的电影。演员在如此大环境下还拼演技实属不易,类似张家辉式的演员有点杀出条血路的感觉。
小时候看类似港片觉得号称东方之珠、世界基尼系数较高的香港,仿佛路都是双向八车道,有数不清的摩天大厦和千万富豪,也有无数的条子和黑社会。长大去了香港后发现,香港其实很小,道路狭窄,人流量巨大,且步履匆匆,除了一栋栋高楼大厦,也有让国人觉得破旧不堪早该拆除的矮楼,矮楼里的劏房里,居住着资本主义世界里艰难求存的上班族。且我等到此一游的旅客,永远寻觅不到帮派踪影。
香港电影就这样潜移默化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或许对我们来说看港片不如说是看一种情怀,有点耐人寻味的味道。这部电影开始不久, 我承认那种小时候看港片的奶气扑面而来,当不远处新一代苹果智能手机提示音响起,我才知道现在拿着可乐坐在影院的我已经和当年那个小女生十多年没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