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屋
春晚小品 最新小品 赵家班 岳云鹏 笑星大全

首页 > 影评 > 《我们诞生在中国》观后感

  (文/strayer )我想抱着《人与自然》式的期待,来批评这部电影是不公允的。即便每一个镜头都是真实的自然,但这绝不是客观意义上的纪录片,而是具有强烈主观意识的故事片。

 

  这部片子的制作我想有三个难点。一是在长期野外的复杂环境下坚持把真实的镜头拍出来,二是对动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要有基本的了解。最大的难点是第三,把动物身上发生的“事情”变成“故事”,也就是“故事化”。发挥故事的时候还不能太离谱,至少不能与第二条明显违背(不然这部电影就跟那些在动物图片上随便配几个文字的表情包一个性质了)。我要表达的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不是自然,而是人化的自然。
 

  应该说,本来就不存在真正客观的自然——所有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观念或想象,都是“人化”的。这部电影在立场上是人化的一个极致,也就是故事化。用大白话来讲就是,导演把片中所有的动物都当人看,把动物的“家庭”和“社会”关系、矛盾、喜乐、痛苦都按照人类的方式去理解。动物真的“懂得”亲情吗?动物“理解”生存的残酷吗?动物能“感叹”生命的轮回吗?
 

  把动物乃至自然界都当成人看,是否对它们本性的不尊重?或许可以这么说。但这却是人类生活的诗意所在。在古诗里,常见诗人把人的感情赋予生物。典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疏离,但是性质不同,也就是人类面对自然的立场变了。如果陆川的这部电影在立场上遭到普遍的怀疑甚至批评,那么现代土壤不再生产杜甫这类型的诗人也就可以理解了。虽然,时代在变,这不一定是坏事。
 

  有人说这是先有故事再按照导演的意思来拼贴,我看不像。应该是先有对动物的观察、基础素材的积累才有故事。举个反面例子。丹顶鹤在片中是一个穿插串联的角色,象征生命的轮回,但我揣测导演的本意是要也制作一个完整的丹顶鹤故事,但因为没有拍好(没有拍到足够的素材空间以支撑故事),不得已才剪成了现在的样子。片尾花絮里有丹顶鹤孵化的镜头,但正片部分没有,应该是没用上的素材?
 

  声音方面,周迅的旁白很好。这不是纪录片,带有感情是完全应该的。周迅的声音,有温情而不矫情,且很清澈。影片的配乐也是一大亮点,在关键的时间点强势拉升了格调,让片子仿佛具有了史诗气质。当然也只是仿佛,毕竟并不完美。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自然电影。就个人而言,甚至希望在今后的自然电影中看到除了生命和人伦的感叹,还有政治和社会的批评。像《动物农场》,都知道这是对政治的隐喻,但它创作的空间是完全自由的。但能否在限制空间(也就是本文第二段所说的前两条)下也把隐喻这件事做得更妙呢?有心人应该是可以做到的,这不一定是陆川。影片(故事)的叙述方式也许可以再改进,在形式上更多地让动物和场景自己“说话”,减少对旁白的依赖,这也减少观众的误解。
 

  本来只想写个短评,没想到超字数了就顺便多扯几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