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麻蛋小姐)一部《烈日灼心》让曹保平一夜之间攒了几千万的粉儿,当然,那片儿拍得真牛逼,能把人性玩得那么转,不是一般导演可以做到的。然而他这么牛逼,我也只看过他的《烈日灼心》,据说《狗十三》也不错,改天再观赏一下。这两天上映的《追凶者也》口碑也不赖,对曹保平来说这不是一部满意的作品,但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这部电影可比《我是证人》等好太多了。
有人要拿《追凶者也》和《唐探》比,那完全没有任何的可比性好不好?《唐探》玩的是推理,靠的是哗众取宠那一套,但《追凶者也》是在踏踏实实地讲一个事儿,一个十分朴素的事情。主人公刘烨不是个警察,但却因为被冤枉而一定要找出真凶是谁。按理说一部悬疑电影的凶手应该在最后出现,但既然名为《追凶者也》那就肯定不是在最后才揭开真凶的悬念。不仅如此,本片用了章节式的表达,用三位嫌疑人的视角分别叙事,最后在一次擦肩碰撞中交代三个人的关系。
这当然是电影最常用的手段,所以本片也不过是讨了个巧,让观众有一种被玩了的感觉。所以之后仔细想想,《追凶者也》根本没什么了不起。比起悬疑推理那一套,曹保平至始自终玩的就不是推理和刑侦,而是人!一个“诚信”的主题让曹保平弄了这么一溜十三招觉得所有人都活了,凶手这个蠢贼是可恨但也十分可怜,他输在了智商,但临死前说的那通话也的确让人动容。不得不说,张译是个好演员。但本片存在了诸多硬伤,这也是为什么剧本不出彩的原因。
第一,方言的梗。想必曹保平是绞尽脑汁想找一个有趣的方言,因此选择了晦涩难懂的云南方言。但又为了照顾大多数观众的感受,于是选择了云南普通话。因此刘烨、王子文等操着一口不标准的云普实在调戏,何况麻麻是个从来都没说过方言的人,看到《追凶者也》从头到尾的方言也实在难受,还是张译这一口标准的东北话听着亲切。也许方言只是为了成为一种调味品,是枯燥冷漠的犯罪题材的调味剂,但如果只是因为这个,那曹保平失败了,因为大家还是看张译的时候笑得多。
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云南这样的小众方言具有特殊性,但也十分朴素。换句话说,曹保平无非就是想讲一个偏远山村的一件朴素的事儿,一些普通人的心理而已。因此片中出现的都是小人物,普通的摩的司机,普通的修车的,普通的服务员,普通的无业游民,就连杀手这么不接地气的职业也在曹保平的笔下变成了一个蠢贼,因为曹导就是想告诉你们,他讲的就是身边人身边事儿。
第二,过于斟酌戏剧性
戏剧冲突是一个剧本是否好看的衡量标准,然而太过于追求戏剧冲突则会物极必反。曹保平在专访中坦言,他只钟情于故事,因此这也成为了这部充满荒诞色彩的黑色幽默电影的不足之处。观众都觉得张译这个蠢贼特别出彩,那是因为他放得最开,导演刻意刻画了一个蠢贼的形象,这绝对不是因为张译的表演天分,而是曹保平有意为之。看得出来,全片的人都在说着云南方言,只有蠢贼不是,因为导演要突出这个凶手的身份,让观众记住他。
所以他必须是个东北人,如果还是个会说方言的家伙,那不懂方言的人必然听不出来区别,导演也算是用心良苦。但曹保平将张译这个角色塑造得太过了,有些情节已然变得不接地气。就比如说张译要从王友全的口中得知西装的下落,他在大街上打晕人,然后搭蹦蹦去港口,路人吓傻了的表情是做得很到位,但他和王友全的追逐戏和打斗戏却看上去像耍宝。在此已经不能追究人物举止的合理性问题了,因为任何一个bug都可以当成是本片的笑料,早就浑然天成。
譬如看似不经意的碰撞居然成为了三人视角的交汇点,观众一看瞬间明白了。还有氛围的营造,这也是曹保平让人佩服的地方,即便最开始以刘烨视角叙事时,刘烨怀疑有人跟踪的时候像个神经病,但这也成为了一个悬念,观众特别想知道他为什么突然变成了神经病,直到张译视角的出现才让观众彻底明白了。《追凶者也》在片子的最后点了题——诚信,这的确是人与人相处最大的误区。而张译这个蠢贼杀手成为杀手的原因也是因为深受其害,他最恨奸商,曹保平无疑也是给那些奸商敲响了警钟。
且不说这部电影拍得好坏,但片子的意境不错,归根结底就是一群小人物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