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insang)也是忍到了今天才去看120帧的《比利林恩》,以前印象中杜比影院主打音效,没想到亮度也这么好,银幕尺寸也比想象中大很多,看来要从IMAX搬家入住杜比了。说120帧运动更流畅的,可能原理是这么回事,但是观感上的惊艳并不是流畅感,而是真实感。刷新对3D电影的理解,原来3D并不等于“你好像真的摔下去了,石头真的好像扔过来了”这种立体感,而是场景的细节还原如同身临其境,人物细致到他好像就站在你眼前的这种真实感。李安在这部电影的技术上如此追求真实性,恰巧对应了本片主角对什么事真实什么是假象的疑虑而最后选择了真实的情节。所以120帧对于这个故事来说,简直不能合适更多。
超级碗的中场秀堪称美国春晚,比利林恩和战友受邀参加中一次的中场秀,同时也是战争生活的一次中场休息。上半场的入伍是被逼无奈,而下半场的归队是遵循了自己内心的选择。有人说这是一部反战题材的影片,描述了战士在战后收到的心理创伤。我想大概这个观点是靠礼花打响他们第一反应是趴下,有人从身后拍肩膀第一反应是对自己的攻击而进行反击,听到枪鸣第一反应是抱头这样的桥段论证来的。我认为这些都是真实军人随时保持警惕的特性,为了刻画人物和强调战争的真实而设置的,反战谈不上。
李安的影片从来都是着重人物内心的变化,从“父亲三部曲”中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变化,到《卧虎藏龙》李慕白心中情欲的产生,《色戒》里王佳芝心里革命与爱情的选择,再到《少年派》经过一次奇幻旅程对信仰的重新建立。这一次,也是如此。初入队伍的比利是很害怕的,在敌国陌生人的一举一动都拉动着神经,他没有信仰不知道为什么而战。我们看到的比利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和兄弟们开的玩笑和所有男孩子一样,也喜欢漂亮女孩,见到明星也会有些激动,他简直太普通了,和每一个少年一样,是的他自己也是这么觉得。为什么一夜之间变成了英雄?英雄的称谓字句清晰,确无法感同身受。姐姐眼中受伤的小男孩,商人眼中行走的钞票,爱人眼中的超级英雄,群众眼中装腔作势的臭小子。哪一个是真是的自己,比利一直在游移在寻找。我到底是怎样的人?我应该做些什么?这是每个年轻人都会遇到的困扰吧。
有人说本片没有高潮。预告片中现实与回忆紧凑的闪回,活脱脱一部相似性转场的教科书。正片大可以这么玩啊,在表演节目的时候礼花与枪击、烟花与蘑菇云、走向舞台的步伐与走向战场的道路,战争的激烈打斗场面和舞台绚丽场景紧张什么的都来了啊,可是李安没有这么做,这不是一部战争片,这是一部关于成长与选择的影片。
吃瓜群众选择把虚幻的美国梦建立在臆想的英雄们身上,少年选择“什么都没有”的枪弹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