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夜海之旅)如果不是李安这块金字招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电影可能也就是一部小众电影,“龙标”先生想必压根儿就不会引进。反正我去电影院的时候,整个放映厅就只有一位说南方普通话的中年人和一个斯文白净的小伙子,我们的共同点是:都戴眼镜,都是男人。我平时都是等电影过了气再从网上看或下载,主要是舍不得那好几十块钱。想想小时候只花两毛钱就可以看场电影,就老觉得不甘心。这次我咬咬牙去了最贵的万达影城,花了比别家影院多将近一倍的价钱,主要想看看60帧的效果到底怎么样。不怕人笑话,这是我第一次进这么豪华的地方看电影,以至于从哪个门进、卫生间在哪儿都搞不清楚,问过好几个服务生才得以在开场五分钟前坐定。
之所以特意去看这部电影,纯粹是因为我关注的一位微博博主发了一篇影评。这位博主大约一直生活在美利坚,很多国内看不到的资讯他都能第一时间转达过来,再加上他理性的分析和自由主义价值观,挺让我喜欢。他在博文中说这部电影在美国上映后反响一般,几无好评,而他对该片的评价是中规中矩。这反倒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与生俱来的敏感让我觉到必须去看这样一部电影。
影片的情节很简单:一位名叫比利.林恩的小伙子在伊拉克战争中因勇救负伤的班长而被家乡人视为英雄,他和战友们一起被邀请回国参加全国橄榄球比赛的中场演出。在短短的一场比赛期间,他遭遇了比在战场上更困难的抉择:什么都没有和只有一点之间选择什么?回到战场和为了姐姐、为了喜欢的女孩留下之间选择什么?
如果你是为了去看战火纷飞的火爆场面,或者超炫的3D效果,恐怕要失望了,在传统的蒙太奇手法切换闪回之间,战争只是细碎、简短的片段,唯一让你被3D效果影响的地方大概只有一个砸过来的橄榄球。如此一来,你看到的只是一部用最新电影科技包装起来的...传统电影,没错,它就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传统电影,甚至没有诸如反战啊和平啊之类的宏大的主题,甚至鲜有对战争的反思,如果有那么一点也仅仅是无关主旨的背景。
这部“中规中矩”的传统电影,最终的主题仍然是普通人面临的人生抉择。如果你真的想细细品味这部电影,那就应该像剧中死去的班长“蘑菇”告诉主人公的,以“超然”的普通人身份去观看。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样,电影里载誉归国的B班也总是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同样是赞美的口吻,有些话似乎还说到了人心坎里,其实都不过是拿你当作实现各自目的的工具,所以当那位开采国内页岩油的大亨假惺惺地诱导他们表达对战争的不满时,班长嘲弄道:我们就是喜欢杀人,不然我们干嘛要当兵呢?所以无论在招待会还是体育场,班长总是坚持重复那句通常只用在战场上的程式化命令:士兵们,保持警惕!
每部电影都有高潮,高潮部分就是剧情人物冲突最激烈的场面。这部电影的高潮已经由剧中的经纪人告诉大家了,那就是面对投资人想以超低价格买断他们故事的企图,比利.林恩断然拒绝的情节。这样也太乏味了对吗?假如你不能将自己的生活与电影链接起来,的确是这样一个结论。事实是我们并不比比利.林恩面对的抉择少,甚至可以说每时每刻都要面对诸如此类的抉择。而所有人都会告诉你:有一点比什么都没有要好,这是常识。
当投资人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出只有他是唯一的投资者时,类似的商业谈判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比利.林恩说:“这是个自由的国家”,投资人紧跟着强调,“最自由的国家”。--暂时放下价值观和政治上的争论吧,因为他接着说,“自由意味着你必须承担更重的责任”。
这是个意味深长的提示。这一刻比利.林恩回想起了战争中与敌人近身搏杀的场景,正如他对记者提问的回答:生死搏杀之间哪有时间体会?而真正的抉择却并非发生在战场,而是在大后方和平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就这一点来说,原名《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更耐人寻味,而国内更名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则是一语中的明示。
比利.林恩说:不!在他看来,德克萨斯的精神,美国的精神,并不是投资人以及大家口中令人感动的勇敢、奉献和爱国精神,而大众对英雄的态度,“还不如战场上的敌人对我们更敬重”。那么德克萨斯的精神,美国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呢?比利.林恩没有回答。在他看来,假如什么都没有意味着尊严,那就比只有一点好。
比利.林恩为什么要回到既非正义又要时时受死亡威胁的战场上去?他有充分的理由选择留下--比如政治理念,比如亲情,比如爱情。当他问班长同样的问题时,班长回答:没有选择。当他第二次问的时候,班长仍然如此回答。当他再三追问的时候,班长反问,“你希望有这样的选择吗?”
没错,有时候有选择比没有选择可能更糟糕,因为你必须承担起抉择的责任。
内向而寡言的比利.林恩从未表达过自己的政治观点,也许他真的不关心政治,只有他在反驳投资人称赞德克萨斯人的勇敢和爱国精神时愤怒地指出,“被墨西哥人打得落花流水”。短短一场赛事中发生的事情令他懂得,正如他的两位班长所言,他天生属于军队,战友们信赖他,和他们在一起,保护他们,才是他真正应该做的事情。这与爱国无关,但他知道自己应当承担这个责任,而且,这也是他真正想要的。那么比利.林恩的抉择是对的吗?当比利.林恩与啦啦队女友别离时,他意识到姑娘爱的仅仅是他头上的英雄光环,而不是他这个真实的人,正如碧昂丝在中场演出时唱的,“我需要一个士兵”,而真正的士兵,仅仅是按要求站在舞台指定位置不许动也不许唱的背景板。
真正的士兵不属于这里。战场上的生死瞬间也许并不能说明什么,求生意志、战友情深都足以让一个人做出勇敢的举动,因为你并没有时间用来思考。真正的考验是面对妥协的诱惑时,人们该如何抉择。当他凭着个人的意志回答“不”的那一刻,才真正意味着一个英雄的诞生。一个人认识真正的自己何其难也,做真正的自己更是难上加难。能够不为各种宏大叙事所惑、不为各种欲望所扰,做自己应该做的人,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便是英雄。强调“有一点比没有更好的”的经济人,跑龙套的公关先生,这些普通人只有在见证过这一刻,才会折服于真的英雄。
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看过不少所谓的好莱坞大片,有场面宏大的,有感人至深的,有思想深刻的,但少有贴近普通人生活的鲜活描述。这部影片有一些细节特别打动我,比如比利.林恩一家人吃饭时,愤世嫉俗的姐姐批判政府出兵伊拉克的决策,而秉承传统患病不语的父亲坚持听主流媒体宣传以及母亲愤怒拍桌子的场景,也在我们的许多家庭上演;体育馆的服务员抱怨工资福利太低,想要为了更好的待遇去当兵;望着即将建成的VIP观景台,谈到有钱人要花数万美元才能有买票的资格,大伙儿说土豪的世界我们不懂。这些场景总能让人会心一笑:这难道不也是我们的真实生活吗?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永远是一样一样的。
至于3D、4K、120帧,在我看来,也许是李安想要呈现一个没有距离、没有隔膜、更真实的现实写照,但我不知道这种想法对不对。影片中不是说了吗?“普通人才是战争的决策者”,无论对战争还是电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也许我们可以想,假如这部影片甚至李安本人就是比利.林恩呢?你会如何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