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愔愔)周三晚上,难得的一个不需要坐班的晚上,偏偏年级召开成绩分析会。带着一脑袋各种数据各种排名各种分析回家的路上经过万地,我鬼使神差般地停下车坐上直通四楼的电梯,去看了一场结束时将近深夜的《神奇动物在哪里》。
如果你问我是否喜欢“哈利•波特”系列作品?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可与那些纯正的“哈迷”比起来,我似乎没有资格说“喜欢”二字的。我搞不清配角们一长串的名字,分不出他们各自的学院与派别,说不来魔法界的历史与渊源,不关心演员们的动向,除了看过七套书与电影,我不知道自己与“哈利•波特”还能扯上什么关系。
可当四周暗下来,眼前的银幕上出现熟悉的WB标识,耳边响起似曾相识的海德薇主题变奏曲时,我觉得心里有个地方悄悄地被拨动了。不多,一点点而已。
我清楚地记起了第一次接触“哈利•波特”是拜我高二同桌所赐,那时候《魔法石》在中国刚刚出版,她第一时间买了书带到学校,让那时家教严格没什么闲钱买课外书的我羡慕不已。在苦苦哀求下,我苍白美丽的同桌终于答应看完每一本都会借给我。可虽然是读文科,但处于高二高三这样的非常时期,把课外书明目张胆地带回家肯定是不现实的。为了赶进度,一贯奉公守法谨小慎微的我居然开启了一段上课看小说的“出格”经历。至今我还能回忆起在佩佩的数学课上,我把小说压在数学书下面,偷偷摸摸翻看的情景。我记得人民文学出版社最早出的版本,为了“护眼”效果,页面微微泛着绿色。我的手指划过各种数学符号,轻巧地翻动绿色的页面,为了不让佩佩发现还要装作认真听课的样子,就这样提心吊胆地看完了魔法石、密室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其实肯定不止在佩佩的课上偷看过,为什么现在只能想起数学课的情景呢?也许只是因为我的数学成绩太差了吧。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年代,我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枯燥无聊的习题,计算着似乎永远也看不到的那个结果,在地球的另一边,居然有这样一个奇妙神秘的魔法世界,居然有这样一群人挥舞着魔杖,用自己的智慧与努力与恶势力斗智斗勇,无异于暗无天日中的一点光亮。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高三的时候再努力一点,如果没有在正经的课上读“哈利•波特”和金庸,我的成绩会不会再好一点,会不会能顺利进入自己心仪的学校,会不会这么多年还耿耿于怀那一点微小却致命的错误,我回答不出来。但是如果没有那些课外的“闲”书,没有那些书里的勇气、信心、坚定与爱,也许那个瘦弱、不起眼,在体育课和数学课上卑微到抬不起头来的孩子,高中三年会更沉默寡言、更孤独吧。
还是再来说一说电影吧。《神奇动物在哪里》是J.K.罗琳创作的早于哈利•波特时代的另一个魔法世界。“神奇动物们”只是一个引子,在这个时空里,仍然有正义与阴谋的斗争,有冒险与牺牲,有心动与遗忘,但是,那毕竟是与记忆中不同的了。有人痛心于罗琳的杀伐决断真英雄从不回头看,有人接受现实轻装上阵奔赴新的幻想旅程。有人说罗琳阿姨实在太知道如何开始和结束一个故事,不管中间的故事如何铺陈,当纽约十一月那场罕见的大雨倾盆而下时,所有的观众都仿佛被魔法击中,缓缓地洗刷去133分钟关于那个世界的所有记忆。
这些年来,每当看到“哈利•波特”及一些相关元素时,我总觉得又看到了那个第一次在我面前缓缓打开的魔法世界。虽然,那已经是十六年前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