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电影特效、特技一旦和美国科幻大片搭配在一起,就会产生“魔法”般的力量,能让我在一秒钟之内变成晒蔫的茄子。好莱坞为全球尤其是中国观众准备的“标配超值午餐”看似豪华,可吃久了终究会生厌,于是我一直忍受着“师太,你就从了老衲吧”的无力感。
记忆犹新的是看“机器人情色片”的开山之作——《变形金刚3》IMAX3D版本,电影里打得热火朝天,我却硬是睡得酣畅淋漓,只记得女配两条颀长而笔直的大腿,自此对机器人打架及打群架彻底断了念想。
所以,大抵剧情、爱情、奇幻类的3D才是我喜欢的感觉,比如《雨果》、《泰坦尼克号》和《少年派》,但这几部电影里,吸引我的也不是什么视觉奇观,还是故事本身和情感。所以,去看《侏罗纪公园3D》并没有期待过多的视觉效果,只是想补上在大屏幕观看的经历而已。可或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影院看4DX版《侏罗纪公园3D》时,我感受到了极大惊喜。
《侏罗纪公园3D》不仅让我对3D技术大为改观;也让对镜头设计,镜头调度有了更深刻地理解;更让我明白,只有承载着思想的镜头才能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单纯的炫技终究会被历史抛弃。
视觉饱腹感:4DX效果好于3D
这是我第一次看4DX电影,看之前很好奇,带着很多疑问,看完之后也很兴奋。简单来说,4D就是在屏幕的3D效果之外,多增加了一层环境感受,比如:振动,烟雾,雨水,乃至气味,它的好处就是会有更强的代入感,让你觉得身临其境,很容易入戏。口说无凭,会举几个例子给大家。
(轻微剧透,慎入)
心理模拟
一开场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情节:一些工人在搬运装有恐龙的箱子,然后一个工作人员突然不小心被恐龙抓住,于是其他人施救。这时候,座椅是跟着震动的,一方面是模拟颠簸的状态,而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理模拟,你会觉得自己是那个被抓住的人。因为被恐龙抓住,所以身体摇摆移动,一切都不受控制。
动作模拟
主人公格兰特、艾丽和园主哈蒙德一干人等在飞机上的时候,座椅会震动模拟飞机飞行的状态,当飞机转弯的时候,座椅就是倾斜的,当飞机在空中晃动,座椅也会上下振动。
同理,在汽车上的时候也是如此。
声音模拟
初见恐龙的时候,出现的是一只脖子超长的恐龙。中间有一个细节,几个人靠近恐龙,恐龙抬起前面两只腿吃东西,当脚落地的时候,座椅一同振动,加上屏幕的效果,那感觉真的太棒了。别太较真儿,比较天马行空的人,真的会觉得自己就在侏罗纪公园里。
视觉模拟
主要是在主观镜头时,座椅的前后移动,模拟仰角和俯角。比如上面提到的初见恐龙的情节,几个人仰着脖子看恐龙,去猜测它脖子长度。还有,在侏罗纪公园中,抬头看护栏。这一点,我会在下面结合镜头的部分做进一步阐述。
综合效果
综合上面的效果,从心理,动作,声音,视觉全方位模拟当时的情景。比如很惊悚的霸王龙攻击汽车一段,霸王龙行走的振动,汽车被撞击,心理的恐惧,多种4D效果融合在了一起。
镜头的前瞻性:4DX下大放异彩
3D镜头
地球人都知道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对镜头的运用炉火纯青,我亦无须赘述。即便想要去做,可那些精彩的镜头要是逐个分析出来,恐怕早已不是影评而是专著了。
而鉴于此次上映的为3D版本,所以本文中,只举几个例子着重说一下那些原本被忽视,却在3D下“鲤鱼打挺”的镜头;或是原本平常,却在3D下大放异彩的镜头。
△ 鲤鱼打挺篇
景深镜头
这个镜头真的太平常不过了,此图片只是这个情节单元的一帧而已,但有趣的就在这个箱子上。这个画面里,箱子右侧边缘在3D银幕里是有很强地溢出屏幕感的,连角度都恰到好处,整个段落都是如此,有极强的立体感,瞬间让观看者和银幕里的场景建立联系。(因为镜头是运动的,截图很容易模糊,所以这个截图并不是很说明问题,大家看得时候可以特别留心一下。)
还有一个镜头,就是男女主角出场,挖恐龙化石那段,一个带罩子的电脑屏幕。和箱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虚焦镜头
\走路\
这段真的太平常不过了,镜头中男女主人公为焦点,前景的土地是虚的,转成3D之后,土地延伸到眼前,男女主角像是踩着“七彩云霞”。
\吃小恐龙\
同样的还有大恐龙吃“似鸡龙”一段。当时男主角带着两个小孩儿躲在断木后,为虚,恐龙处为实,一来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恐龙身上,此外也和心理效应相对,一种想要隐匿的感觉。在画面上,尤为突出。
△ 大放异彩篇
特写镜头
之前对特写镜头印象深刻的应该是《巴顿将军》和阿涅斯·瓦尔达《南特的雅克德米》,很少会注意到大片里的特写,一来很多时候会被情节的紧张掩盖,二来多半是浮夸做作,很难从情感上打动人。之前很多次在电脑里看《侏罗纪公园》,下面几个镜头一眼带过,此次却在3D大荧幕上被震惊了。
第一个是眼睛和嘴的镜头。开头的工作人员被恐龙抓了,几次切换到嘴的大特写。
第二个是恐龙眼睛和人眼的切换。当这些充斥着整个屏幕的时候,真的太震撼。
第三个是手的镜头,在屏幕上变得硕大无比,伸向你,像是在求救,看得到手细微的挣扎,才知道,原来手也是有演技的,真应该给这个演员颁一个最佳男配角。画面对心灵和视觉的冲击完爆电脑、电视屏幕。
其他类似的段落还有很多,比如厨房一段,迅猛龙眼睛对着圆形的玻璃窗口,喘息都很可怕。
弧线运动
电影里有很多弧线运动镜头。在2D的时候,感觉不到它的美。但是一旦变成3D,随着弧线运动角度的变化引发的立体感便呈现出来。本片中,飞机,汽车,恐龙群体奔跑,包括飞鸟,都是弧线运动。
这再次证明了导演的先见之明,也让我深刻地明白,除非有特殊的思考,电影中的调度要尽量做到多元化,不要一成不变,尤其要充分利用不同的空间的特点。
4D镜头
此外,电影中的仰角镜头尤为突出,3D效果本已近乎完美,加上4D座椅前后移动,仰俯效果更加逼真,而且气场会完全不同。
△ 史诗气质的仰角
恐龙出场的时候,采用的大仰角,座椅向后,仰角的角度更大,不仅使屏幕中的恐龙更高大,整个场面也营造出一种史诗气质。
侏罗纪公园出场的时候,有一组镜头的运动模式重复了几次:镜头先是仰角,然后下降,突出了高度;然后与实现平行,交代运动物体;而后横摇,跟随物体前进。伴随这个调度,座椅跟着变化,感觉很流畅,极具诗意,镜头有音乐般的律动。
△ 另类搞怪的低角度镜头
配合仰角,电影里面也有很多低角度镜头。尤其是送“容器”的“拎包客”出现的时候,为了把注意力集中在包上,从出租车停下,镜头就是角度很低的。此时,座椅又是后仰的,在3D的屏幕下,出租车显得更小,甚至会有些滑稽可笑,和DVD里看完全不一样,尤其是包的特写出现的时候,镜头跟着它移动,非常带喜感。但是之前,我真的是见到那个狼吞虎咽的胖纸才开始觉得有趣。
因为我看的是4D版本,还有一层环境因素,所以就单独拿出来说一下。如果不是3D版本重映,就没有机会在大荧幕观看,这些镜头很可能一直被忽略掉,也就不会知道它们原来是那么考究,是那么不可或缺的存在。
此外,每一个镜头里都有导演思考的痕迹,而不是把机位一摆,几个景别拍一拍,后期剪一剪,连成一个电影,靠,对付要饭的呢?!当我想到这些的时候,这部电影在我面前散发出了别样的光彩。我提到的只是九牛一毛,更多的精彩有待大家亲自去挖掘,那种美好很难用语言描摹。
普世价值观:润物细无声
除了镜头的可塑性,电影重映,也让我对电影的价值观进行了再度思考。最初只觉得这是一个奇幻的,把我们儿时的梦想搬上银幕的一个造梦的故事。但此时发现,电影里传达了很多价值观念,而且多是“普世价值”。很多大片,经过20年后,难免会有价值观的偏差,这些偏差可能涉及到政治、民族、宗教及种族,可是这部电影没有,我想,这也是它可以重映的一个前提。
本片的价值观是什么?
1、生命总是在寻找出路。人要对自然充满敬畏,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技术固然强大,但不应滥用。
2、损人利己是自取灭亡,背信弃义无好下场。
3、爱,我们身边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存在。
可贵的是,这些想法,导演并没有苦口婆心地灌输给观众,而是有条不紊地传达出来,并让观众毫无压力地欣然接受。总结一下,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人物中的价值观
导演还把价值观与人物塑造结合起来。还记得刚挖出恐龙“尸骨”那段吗?在屏幕面前,一个小胖子突然“语出惊人”,说恐龙就是六英尺的火鸡。当时男主角走过去“吓唬”小胖子,还拿出“弯钩”道具。
之前,我对这个场景的理解仅限于搞笑,而且觉得男主角很没风度,吓唬小孩子,另外就是觉得恐龙可能真的比较厉害。
但是这次看突然意识到这是人物塑造的一部分,起码说明了三点:一来男主角不允许别人对恐龙诋毁,说明他对恐龙充满了情感;二来,说明他深刻地了解恐龙;第三,就是因为了解,所以对其带着的敬畏。这是此人的性格基调与行为基础,直接影响了之后的情节,他之后凸显的警惕,冷静与专业便有理有据,也是他之所以存活下来的重要原因。
在树上,男主角和两个小孩儿有过一段对话,女孩儿说她还是喜欢“吃素”的恐龙,男主角告诉他,这只是它们的天性。没有批判,凸显着对自然及天性的尊重。
而园主哈蒙德最开始是一个充满着热情与野心的人,他要给每个小孩儿梦想成真的机会,也给自己一个机会,他执迷不悟,即便是亲人命运未卜的时候。但最后,当格兰特开玩笑地告诉他,将不会为他的公园背书时,他淡淡地说了一句,他也是。其实登上飞机之前,他眼中的留恋说明了一切,不是他不爱这一切,而是他终于认同了艾丽的观点,爱才是最重要的,周围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而电影中的两个反面人物,抛弃了两个孩子独自逃跑的“吸血鬼”投资人,背信弃义导致灾难发生的员工都死于非命,这也是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言语中的价值观
即便是用言语,也不是人脸广播似的,而是找了一个颇具“摇滚范儿”的墨镜帅哥,他是最初发出质疑的人,虽然并不讨喜,像是一个异类,没事找事,但一股子玩世不恭,充满“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魅力,根本不会让你觉得是在说教,相反却成了情节的铺垫与气氛营造的关键环节。
情节中的价值观
最开始,一群人把恐龙关进箱子,像运输物品一样玩弄于股掌之上,好似掌握了全局。而后,恐龙夺走了一个人的性命,这是电影最开始统领全片的情节单元,奠定了整个电影的基调,这就是不尊重不敬畏的下场。
恐龙虽然遗祸不浅,但难得的是导演并没有站在上帝般道德审判者的角度,因为这样一来,便会与电影尊重自然规律及怀有敬畏之心的主题相冲突。
恐龙没有被人类枪杀,而是被同类致死,导演构建了一个弱肉强食的进化论世界,当大号恐龙蓦然回首,侏罗纪公园的条幅像花朵般凋零,徐徐飘下,像一曲挽歌。
镜头中的价值观
之前提到本片多用人物主观的低角度镜头和仰角镜头,一来是为了打造视觉奇观,突出雄壮的史诗气质;此外,这也与敬畏、尊重的主题不谋而合。
导演把思想、镜头和情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模糊了界限,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完美效果。
几点补充:
关于表演,不得不说,经过时间的洗礼,男女主角的表演显露出一些缺憾,尤其在反应镜头时,很不自然。相比来说,哈蒙德和伊安·马康姆的角色的表演就好得多。
此外,电影中插入的动画非常有趣。
综上所述,不是任何一部影片都可以在20年后转成3D上映,它需要满足很多条件,从电影本身来讲,“视觉饱腹感,镜头前瞻性,普世价值观”这“三大法宝”无疑是个重要的必要不充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