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小蛋)拥有好阵容、好题材,却没有获得好口碑。这就是《天才捕手》面临的尴尬,这部本来具备不小“得奖项”的影片,却在上映后基本颗粒无收。从整部影片看下来,表演方面过于戏剧化的奇怪设定,成为影片整体质量失守的重点因素。
严格来说,《天才捕手》电影本身的题材十分讨巧,其改编的原著小说就是围绕发掘过海明威、菲兹杰拉德(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知名作者的传奇编辑——麦克斯•珀金斯的故事。图书编辑这一角色在影视作品中并不多见,但此前根据小说改编的日本电影《编舟记》,通过展示一位编辑花费13年编纂《辞海》的经历,上映后获得市场空前好评。作为一本图书背后的英雄,编辑在过程付出的艰辛与承受的孤独,其实很容易展现出深度。尤其是成功书籍的背后,作者与编辑的故事,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好奇,引发共鸣。
所以,这样一个颇有“卖相”的题材,再加上科林•费尔斯、裘德•洛、妮可•基德曼等巨星的加盟,一部好剧眼瞅着就要呼之欲出。但整部影片看完后,夸张的演法和过于戏剧化的剧情,让这部影片大大淡化了本应值得思考的地方,真心有些遗憾。当然,并不是说这些演员演技不够好,只是总觉得有一种“使错力”的感觉。影片的核心,集中在珀金斯与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之间的经历上。从两人因因作品相识,到一路奋战,最终决裂、分别。这段故事本身也是珀金斯最被关注的一段,着重描写也无可厚非,但裘德•洛对于沃尔夫全程采用舞台剧式的表演,在抢戏的同时,让影片很多东西都有些偏移。
为了展现出沃尔夫对于写作和自己才华的信心与热情,裘德•洛从头至尾无论肢体语言还是对白语调,都采用了大幅度的夸张演法。从头到尾,都用大开大合的情绪让人物一直处于“打鸡血”的亢奋状,甚至在悲伤情绪的处理上,都哭得痛彻心扉,一副台湾言情剧式的阵仗。这种戏剧性演法的最终效果,就是与影片整体“灰冷、低沉”的风格严重不符,甚至让人觉得影片的主角应该就是沃尔夫。不知裘德•洛采取这种演法出于怎样的考虑,但鉴于影片导演迈克尔•格兰达吉大部分成功的指导经验都在舞台剧上,所以相互借鉴可能也是在所难免。
在大部分观众心中,大多数作家对外表现都是相对内敛、沉稳的。虽然沃尔夫本人言行究竟怎样,不会有太多人去深究,但作为传记题材的电影,难免会让人觉得信服度不够。这种强烈的戏剧感也蔓延到影片的剧情走向,影片中很多场景处理明显就是为了硬造冲突感而设置,比如沃尔夫的妻子艾琳在办公室与编辑对峙的戏,已经很难让观众感觉自己是在看一件“真实事件”。
所以,一部本来存在很多探讨空间的影片,因创作者过于戏剧化的处理,让整部影片至少从信服度上来说都大打折扣。就像此前有观众戏称看完《梅兰芳》没看到“梅兰芳”,这部电影只能算是好莱坞标准套路下,改编出的一部合格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