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爱电影版取了情人节档期,这一步非常精准。大闹天宫的娘炮猴子已经蹦跶了半个月,新鲜劲有所收敛;那边厢话唠巨龙还没杀过来;同期上映的冰雪奇缘、澳门风云等等完全不是对手。吐槽一下前任攻略,情人节观众眼里瞧的心里想的全是新欢,您起这名不找晦气么。再吐槽一下景甜,大美女没演技实在是太残暴的事,想成名还得练哪。
回到北爱,可以刻薄地说这片子和电视剧版完全没关系,就是在挂羊头卖狗肉。实际上,不仅和电视剧没有关系(当然你非要说演员人名神马的都一样我也没办法),甚至和北京也无关系。导演(也是编剧)本人对此的解释是:电视剧的重点在“北京”,电影版的重点在“爱情”。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部拥有115分钟正片时长的电影,展现了涉及5个年龄段14个人之间的8段爱情。屌丝、小家碧玉和高富帅的三角关系、中年夫妻的暗战、厌倦和“创新”尝试、青涩少年的萌动、夕阳二度红,剧本极富野心地将他们的关系串联起来(尽管这种串联在有时显得很勉强),谨慎地把握基调和情绪的由大喜大悲到平淡终于升华,最后更是用一个长镜头将所有主要人物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内展现一遍,试图使全片具有一种沧桑感和立体感。电视剧讲述的是某一代人的爱情故事,电影讲述的是好几代人的爱情故事——但真的和电视剧没关系。
当然,据此指责电影版顶着北爱的名头挂羊头卖狗肉是不公平的:从内容上来说固然电影版难以称为电视剧的延续,但二者精神内核是一致的。虽然导演没有在再次慢慢咀嚼高门槛城市中年轻一代血淋淋的挣扎和迷茫:所以电影中我们看到陈思成和佟丽娅刚展开北爱的叙事范式就被下一场闹剧截了胡,再次看到他俩时片子依然结束,但电视剧中的迷茫仍然存在:对屌丝-伪女神-高富帅的三体问题导演依然不能理直气壮地给出明确答案,对未来的展望也含糊其辞。这恐怕并不是偶然:相对而言,其他几段故事最后的结局无论是喜是悲还是淡淡的忧桑,都自然得多,也圆满的多。
而且由于人物太多篇幅太少,我们只能通过一些标签去尽力理解。这种理解有时会造成不大不小的疑问。有意思的是:这样的疑问似乎也只出现在两个从电视剧中走出的人物身上,比如高富帅和伪女神以前到底有何纠葛,毕业六年固执北漂的屌丝他的心路历程如何。蜗居里海清对海藻说,你看上海这些高大上的东西,老家有吗?所以我一定要留在上海。这是一个很充分的理由。电影没有剧那样充裕的空间去塑造人物,但这样的关窍至少应该有一句台词。可是没有!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留在北京而留在北京的哥们,他不仅无车无房,甚至连动机都没有。至于才华情怀理想神马的,不能确定。
当然这并非不可解释,在陈思成的心中这代人就是正在迷茫,甚至他本人也是如此。在全片中,80后(本科毕业工作6年,年龄区间应该在27-30岁之间)的故事可能是最细思恐极的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纵使别离但无限可能的青春才刚刚开始;中年之痒可以去尝试克服也可以继续为责任活着;甚至死别的老年夫妻也有无数的时间以供回忆……看上去都很美。唯有意外怀孕的小夫妻,要告别肆意挥霍的多彩青春,要熟悉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要熟悉适应新的家庭环境和亲朋好友,还要用微薄的积蓄去构建一个家,真真是不得闲。可以这么概括本片:最多的喜感来自两对游戏中年,最多的温馨来自两位少年,最多的感动来自几位花甲老人,而最多的__________(自己琢磨)来自于年轻一代。考虑到主创是导演+编剧+主演三位一体的文艺青年陈思成,可能这就是他对自我及同代人的真实写照。甚至本片剧本上的一些不足、调度上的欠缺也可以看出某些代际特征(可以比较一下几个不同年龄主演的演技)。从这个意义上说,本片或许可以看做陈思成在2013年进行的自我人生总结。
当然,弃我去者不可留,更重要的是如何展望未来,一直迷茫并不是好事,毕竟作为刚刚成长已经上路还未成熟的年青一代,还不必忙着追忆和怀念,而更应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