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绍文艺名“穷不怕”的来历
朱绍文(1829—1904),相声艺人。一作朱少文,艺名穷不怕,北京人,汉军旗人,祖籍浙江绍兴。幼年间学唱京剧丑角,曾搭嵩祝成戏班演出。清朝道光末年,改学十不闲莲花落“前脸儿”(丑角)。到了咸丰年间,十不闲莲花落日渐衰微。
清朝光绪年间,京剧演员朱少文,因慈禧太后丧事期间,禁止演戏,他为了养家糊口,迫不得已改行说笑话赚钱谋生。他通常被认为是我国近代相声艺术的创始人。朱少文给自己取的艺名“穷不怕”。意为为生活所迫不惧怕演出的禁令。这个名字叫响京津一带。
朱绍文改行到天桥撂地说单口相声兼唱太平歌词。他演出时打击节拍用的竹板上镌刻着“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的字句。“穷不怕”便由此得名。他在另外一副竹板上刻着四句五言诗:“日吃千家饭,夜宿古庙堂,不做犯法事,哪怕见君王。”他家的大门上贴着一副隐含着他的姓名和艺名的对联,上联是“无时不怕穷经皓首”,下联是“力(励)精食(矢)志朱紫著身”,横批是“舌治心耕”。清人李香谷有一首《赠朱绍文》诗说:“数十年来艺谋生,寥寥往事赠朱兄,写得当年郑元和,是大英雄不怕穷。”
“马季”名字的来源
马树槐马季原名马树槐,原来是北京新华书店的职工,业余相声演员。1956年进入专业剧团时,正值我国放映一部匈牙利出品的故事片《牧鹅少年马季》,这部影片在当时影响很大,马季看了也很喜欢影片的主人公,影片中的马季就是一个十分幽默滑稽的角色,所以马季取此名后,观众非常喜爱。
常氏“蘑菇家族”的由来
常宝堃4岁开始随父“撂地”卖艺,表演戏法的“说口”。童声清亮,口齿伶俐,抓哏逗笑,聪慧机敏,颇受观众的喜爱。因张家口盛产蘑菇,人们亲昵的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小蘑菇”。1931年9岁时正式改行说相声,在天津拜张寿臣为师。经名师指点,再加上他的悉心钻研,经过四年的磨砺,13岁时崭露头角。15岁时就与赵佩茹搭档,互相切磋,轮流捧逗,艺业猛进,在北平、天津一带演出,反响频频。
后来,常宝堃的几个弟弟随着他都叫起了“蘑菇”-----“二蘑菇”和“三蘑菇”也就是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是四蘑菇,常贵田则是“蘑菇丁”
“万人迷”艺名的来历
李德钖,相声艺人,北京人。李德钖原名李佩亭,艺名“万人迷”。“万人迷”原来是李德钖祖父李广义的艺名。李德钖自幼随父在北京天桥学艺,幼年从其祖父“万人迷”李广义学说相声,当时人称“小万人迷”,祖父逝世后,他承祖父的艺名为“万人迷”。
万人迷的名字是这么来的,他幼年跟从祖父“万人迷”李广义学说相声,人称“小万人迷”,祖父逝世后才继承了“万人迷”的艺名。据说他有四句定场诗自赞说:“滑稽昔说东方朔,后世遗传贾凫西,由清末迨及民国,称王唯我万人迷。”可见他的声望及自信。
万人迷红透京津两地,却曾在上海折戟。当年李德钖去上海演出,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水牌子一出,人皆以为万人迷不是美女就是帅哥,结果拉开幕一看,台上一个长脸大眼、憨呆冷面、其貌不扬的老头,立即嘘声四起,竟有半数观众当时就退场了。
白全福艺名“飞不动”、“跟着飞”的来历
白全福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艺名:叫“飞不动””、或者“跟着飞”。用天津卫话说这个艺名:哏儿!可他为什么有这个艺名呢?北京“天桥”第二代“八大怪”最为著名的为“云里飞”。“云里飞”名白庆林(白全福的爷爷),幼年时曾在“嵩祝成”京剧科班学艺,曾与有“京剧大王”美誉的谭鑫培同台演出。他能文能武。“国丧”期间,不许动响器,他便“撂地”卖艺。因为跟头好,被人称为“云里飞”。在昆曲电影《十五贯》中扮演过于执的著名艺术家朱国梁说:“白庆林是满族人,武功很好,能在平地上跃到空中翻两个跟头,好像在云中飞腾一般。大家送他一个外号叫‘云里飞’。后来他老了,飞不动了,就改说《西游记》。他冬天穿件灰布面羊皮袄,上套红毡马褂,青裤黑鞋,一把胡子拖得长长的,很有仙风道骨的样子。”他每说到孙悟空,总是加上武功动作,很有自己的特点。
第三代“八大怪”,居首的还是“云里飞”。此“云里飞”乃是第一代“云里飞”的儿子白宝山(白全福的父亲),所以又称“小云里飞”。“小云里飞”曾在“富连成”戏班坐科,学净角,当时曾用艺名白喜奎。后协助父亲“云里飞”唱“滑稽二黄”。他在“天桥”的三角市场演出,有自己的场子。应该说这个场子在当时的“天桥”属于上乘。他的表演,以戏曲为主,相声为辅,满场作戏,随时“抓哏”。他戏路子很宽,一个人可以串演生、旦、净、末、丑等不同的行当。他也能翻跟头,光着脑袋靠着地,一口气连翻50个跟头。他常演出的《捉放曹》、《落马湖》等几十出戏,既是京戏,又有相声“说学逗唱”的特点,很受观众欢迎。曾有人写诗赞他:“小戏争看云里飞,褴衫破帽纸盒盔。诙谐百出眉开眼,惹得游人啼笑非。”为什么介绍“老云里飞”和“小云里飞”呢?因为白全福是“老云里飞”的孙子,“小云里飞”的儿子。他七岁丧母,就在父亲的场子里学“滑稽二黄”,并向二叔白宝亭(焦德海的徒弟)学说相声。他以说相声为主,祖父、父亲的翻跟头功夫,他没有继承,也就得了个“飞不动””、“跟着飞”的所谓艺名。而这其间,侯宝林及郭全宝等也在这个场子演出“滑稽二黄”,几人关系非常好,稍有空暇,侯宝林就说“活”给他,也就开始了他和侯宝林的合作。二人刻苦钻研,勤于实践,日臻成熟,在相声场子里,也就成了主力。后来,白全福拜师于俊波,技艺大增。继尔,又与罗荣寿搭档,还和郭全宝联手,观众把他三人的姓连起来,戏称“白罗郭(锅)”,也不失为一件趣事。他说相声的潜质,被独具慧眼的常连安发现,就请他为自己的儿子常宝霆“捧哏”。而这一合作竟至终生,自然就成为了“逗哏、捧哏”二人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谅解、共同提高的表率。
“笑林”的改名风波
笑林,1956年出生,原名赵学林,曾用名赵小林、赵别林,艺名笑林,因为与一位相声作家同名,后来在李谷一的建议下,改为艺名“笑林”。
在笑林家的户口上,原来写的名字是赵学林,是家里按照辈分排到的“学”字辈,是爸爸妈妈给起的“原装”名字。可是后来赶上“批林批孔”了,人家说了,这都“批林”呢,你还叫“学林”,那算怎么回事啊?不得已,改了名字叫赵小林,这个名字用了20多年,直到他被调到北京曲艺团。
到这儿来不要紧,没想到北京相声界还有一个叫赵小林的,不但3个字全一样,而且连长相都差不多,还都戴眼镜。为了跟另外那个赵小林区别一下,笑林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赵别林”,本以为这回踏实了,没想到,后边又有新情况了。
一位管政工的老师说了,年轻人,你也太狂了吧,还想跟卓别林套近乎,沾点仙气不成?一番讽刺,笑林这脸上也挂不住了,干脆取了“赵小林”的谐音,叫“赵笑林”吧。用这个名字演出了一个月之后,正好跟李谷一老师同台,李老师说:“你还叫什么赵笑林啊,把这个‘赵’字免了,就叫‘笑林’,多响亮!”
李谷一老师这话说得还真有道理,从此,我们多次改名的赵学林同志,就变成现在大家熟知的相声演员“笑林”了。您瞅瞅,这个改名的过程可够曲折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