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懋仁)中美之间的教育差异,人们都谈了不少,不过,可能有一点,人们提到的不多。那就是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培养着动手能力。这种动手能力并不是主要在学校培养,而是在家庭中培养的。
一般美国家庭都有车库,而车库往往就是成为家庭作坊的车间。一应手动、电动工具都有。美国家庭要做什么东西,要修什么物件,往往都在这样的家庭作坊里完成。美国的家长们都是这样做的,美国的孩子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中,也在学会这样做。所以大多数美国孩子,在他们成年之间,多少都会有一点自己做的动手能力。而这样的能力,在中国孩子中间,特别是城市的孩子中间,得到的培养是比较少的。
中国孩子的动手能力,有些是参加业余爱好的活动小组而得到培养的,如无线电小组、航模小组等。通过参加这样的业余爱好活动,孩子们的动手能力逐渐得到了培养。而那些没有参加这类业余爱好活动的孩子们,则比较少地能得到这样的培养。
受到家庭熏陶而得到一些动手能力的中国孩子,多数是通过家长从事的某种工作或者手艺而得到的。家长如果是个木匠,那么孩子学会使用锛凿斧锯的可能性就比其他的孩子要多些。家长如果是个钳工,而且家里也有相关的工具,那么孩子学会一些钳工手艺的可能性也大一些。家长如果是修理自行车的,那么孩子学会修车也不是多大的难事。
另外,有些家长希望培养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手工劳动的技能,也会对孩子掌握这种动手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如女孩子的母亲如果愿意让孩子掌握编织一类的技能,或者至少不会反对孩子掌握这样的技能,那么这些女孩子学会编织的可能性就要高得多。如果家长很早就让孩子上灶台做饭,那么孩子在烹饪上能掌握一些技能的可能性也要高得多。
只是现在,很多家长只是让学生一心读书,这些与动手能力培养有关的活动,都不赞成孩子参与。所以现在很多孩子的动手能力普遍比较差。农村来的孩子别说会种地了,连基本农活都没干过,都属于“穷家养的富娃娃”。这对孩子们的成长显然十分不利。
从年幼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好处很多。首先,能让孩子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来观察周围的世界与环境。如果仅仅是用眼睛观察,当然也能得到很多东西,但只有通过动手,才能产生真正的互动,在互动中用动态的眼光来认识世界,就与只用静态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其次,在动手过程中,来尝试实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孩子在动手之前,总会设想要做出一个什么东西来,或者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在动手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而这些困难是在动手之前难以预料的。在克服这些困难、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之中,孩子就要尝试着如何面对这些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得到很多东西。比如,如何评估所遇到的困难,这个困难的难度有多大,解决困难的方法到底有多少,在这些方法中,哪些是比较简便可行的,但效果不是很有保障;而哪些方法是比较复杂的,但效果会比较理想。在尝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问题,造成的结果偏离了原来预设的目标,那又该如何纠正和调整,等等。在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会得到多方位的全面训练,而这种训练是在书本上绝对得不到的。
在大学生中,一般工科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一些,如果学校特别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那么效果还会更好一些。大学生与中小学生不同,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联系在一起的。最初是要做设计,然后是加工,最后是测试。这每一项环节都是要手脑并用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达到预计的效果,设计本身能否实现,都是很重要的。如果设计上出了问题,那么加工就会很困难,而在最后的测试阶段则可能完全偏离原来的目标值,而不能得以完全的实现。所以设计很重要。设计基本成功后,就进入加工阶段。加工也存在工艺是否合理有效的问题。加工也有选择加工思路的问题。同一道工序,用这样的方式虽然也能实现,但效率低,效果不能保证十分理想。如果用另外一种方式,则可能达到既能够效果高,而且结果会十分理想的目标。最后的测试也很关键。设计也设计出来了,加工也费劲地完成了,但测试结果如果不理想,不能达到目标值,那么前面两项程序就都算白费了。测试也有方法与思路的选择。这里头的学问多了。
工科学生,毕业后如果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作,那么动手能力绝对是必要的。而目前有的工科学校,虽然也存在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总的说来重视还不够。所以有的学生虽然可以做出一定的设计,但在加工与测试上则问题不小。这就不能真正达到培养动手能力的目的。虽然说工科的本科院校,与职业学院有所区别,但区别的主要是在理论上,在动手能力上,工科学生应该不输于职业学院的学生吧。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807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