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度娘说,多指爱吃的人。目前使用最广泛也是大家最认可的解释是指特别会吃、特别爱吃的人。据称“吃货”最早出现在1991年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第七集《水淹七军》戈玲号召大家去吃丰收的萝卜时采用了“吃货”一词。吃货并不算网络文化的创造,但受益于网络时代的传播和共享。吃货更多特指对美食的爱好家,高于一般的吃客。但是大家使用是更多的是一种自嘲,并作为一个好吃的借口。
记得小时候,物资紧张,家里又穷,各种食物都要计划着吃,那时是以“肯吃”为耻的,要是哪个小孩被人说是“肯吃”的,那就说明这是个坏小孩,家长没教育好,整个家庭都蒙羞。在自己家里大人一般都尽量紧着孩子吃,但是这样养成习惯后,到外面吃饭时,小孩子就会有吃独食的表现,被人诟病。所以家长们在平时和出门前经常教育孩子,不要吃独食,不要大吃大揽,不要“赖的死不吃,好的吃个死”,要谦让,要分享,别人给的东西不要随便就接受,要经过大人的同意,跟别人一起出去不要嚷着买东西吃,等等,唯恐“肯吃”的名号落到自己孩子身上,给自己丢面儿。
但是,为什么现在“吃货”们能够大行其道了呢?而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呢?呵呵,这是个值得分析的现象。首先,根本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学在这里显露了一把。现在生产力发达,各种物质资料丰余,人们再也不用为一个蛋糕怎么分配而纠结不已了,而是更讲究均衡、健康。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吃出健康,吃出档次,边吃边晒,吃出幸福感。其次,就是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其实这也属于上层建筑,也受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现在的社会是以贫为耻,“笑贫不笑娼”,只要你有钱,不论来路,就是成功的代表。穷代表的是没本事。而成为一个“吃货”,说明这个人不仅成功,而且懂得生活,懂得享受。最后就是社交的需要。如今人们的爱好形形色色,但是吃是永恒的,人类一路进化而来,“好吃”是写在基因里的,是一种本能体现。“一群吃货”是多么会有共同语言啊,大家交流吃的经验,吃的心得,传播美食地点,这是最广谱的沟通方式,大家看看自己的微信圈有多少是关于美食的就知道了。而且人们总是想把更多的成功人士拉进自己的朋友圈,“吃货”作为成功的标签之一,毫无疑问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我是个“吃货”吗?坦白讲我小时候觉得自己很是“肯吃”,什么好吃的都喜欢,不挑食,但是家教好,伪装的很好,每次叔叔阿姨要给我东西吃,一开始我都会“断然”地拒绝,如果他们坚持,我就会无辜地看着大人,请求他们的意见。如果他们说“#*,拿着吧,谢谢叔叔/阿姨。”我才会很“不情愿”地接受,否则,我一定表现得那食物像个拉开了引线的手榴弹一样,唯恐它最终留在我的手里。长大后,我发现其实自己并没有那么肯吃,还是不挑食,难吃(高中食堂)的吃得下,好吃的也不会边拍照边吃个死。也许这才是人类自然伸张的饮食欲望吧。结尾说个笑话,说,每个人的一生能吃掉的食物是定量的,只不过有的人吃的快,有的人吃的慢。呵呵,不过说真的,经常吃太饱会折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