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广福)针对韩寒的电影作品《后会无期》,清华大学教授在纸质媒体上大肆抨击,引起社会一片哗然。就我个人感觉,对韩寒没有太深的印象,也许是时代的差异,彼此间有代沟吧。
我对当代的小说兴趣不大,甚至建议我儿子不要看当代小说,尤其不要看网络小说,还不如先读一读金庸的武打小说,既耐看又能学到不少东西。我没有读过韩寒的小说,也没有读过他的博文,对于他的文学功底没有资格评价,只是看过他的一段专访视频,印象中是凤凰台录制的,这段视频让我很难将节目中的韩寒与炙手可热的韩寒联到一起。前一阵子去看电影,不是专奔《后会无期》去的,正好赶上就看了,印象最深的是电影的色彩实在太差,灰蒙蒙的,或许是故意为之,为的是衬托主题。情节没有任何出彩之处,坦而言之,算不上什么好电影,如果说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也许是其几句颇有点趣味的台词,有人曾将这些台词收集起来发布在微信里:
1、今天我上了这个台,就不怕让自己下不来台;
2、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
3、带不走的留不下,留不下的别牵挂;
4、进一步,海阔天空;
5、交心吧,放在我身上;放心吧,交在我身上;
6、听过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7、我哪来的身和名,让我去败和裂;
8、小朋友爱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9、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
10、有时候你想证明给一万个人看,到后来,你发现只得到了一个明白人,那就够了;
11、要先学会分辨,然后再去信任;
12、路遥知马力不足,日久见人心不古;
13、再混蛋的人也可以局部信任;
14、告别的时候还是要用力一点,多说一句可能就是最后一句,多看一眼可能就是最后一眼。
据说这些台词都来自韩寒的文学作品,这让我想起汪国真的一句诗:“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听起来挺富有诗意,琢磨起来不过是白开水般的平凡真理,有意思的是正是这些白开水般的诗词曾经风靡一时,不仅年轻人喜欢,甚至一些老人也喜欢。汪国真、韩寒好比流行歌坛上的歌星,注定你方唱罢我登场,即便如鲁迅般犀利,也难以如鲁迅般流芳千古。
在清华教授抨击韩寒之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在广州力挺韩寒与郭敬明,他在演讲中说,“我对这两个作家一直很欣赏,当然欣赏的角度也不一样,我确实读过他们的书,但是他们最近拍的电影我没看,我觉得这个无可厚非,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要描写的内容,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要表达的感情,50后我们这样的作家代替不了他们,当然,他们也覆盖不了我们。也就是说,他们有自己的观众和读者,表达的是自己的情感,描写了他们自己的生活,我认为这是社会发展、文学发展必然的结果,他们也很快会被90后或者00后的年轻作家,不是覆盖,也不是超越,90后和00后也会写出跟他们不一样的作品来。”
莫言声称没有看过韩寒的电影,认为“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要描写的内容,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要表达的感情”,我对这句话有点摸不着头脑,如果说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要描写的内容与表达的感情,这一点我是赞同的,但要说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要描写的内容就有点令人费解了,不知莫言先生的小说描写的是哪一代人的内容?表达的又是哪一代人的感情?是50后?60后?还是70后?莫言先生的《红高粱》描写的又是哪代人的内容?表达的又是哪代人的感情?在我这个外行看来,文学作品注定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但与作者的年龄却未见得有本质的关系,50后、60后乃至90后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面对一样的社会,经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会有所不同,情感的表达方式也可能不同,但有些东西却应该是相通的,那就是一个时代或社会的主旋律或基调。作家不应该像普通人一样看社会,而应该看到社会的本质,在更深层面上进行剖析,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的作品与年龄无关,承载作家思想与感情的背景也不见得是现实社会。如果说文学作品与作者年龄有什么关系,那就是表达手法上有青涩与成熟之分,随着阅历的增加,作者的表现手法将更加老练,眼光将更加犀利,思想将更加成熟。
我从不迷信任何权威,无论是文还是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820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