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进)幸福,已经成为一个被讨论到想吐但又不得不忍住想吐的念头长期加以讨论的话题。讨论幸福未必是件好事,对不幸福的人而言更像凌迟处死般的折磨;但这至少不是一件坏事,总比一开口就说“让我们来好好痛苦一下吧”要强。不过,被讨论得多,并不意味着人们的幸福感会同步提升以及对于幸福的理解亦能与日俱增,这与很多人成天都在感叹生存不易,却并未因此让生存变得更加容易,是同样道理。生存与幸福,这是人们努力追求的两大目标:不仅要生存得好,生存得久,还要生存得有品质,生存得很快乐。就像人们总是祝福他人做个好梦而不是希望与噩梦常伴一样,对于生活的期许,人们总是偏向于积极、正向、乐观和开怀。
常听说有人不堪痛苦的折磨而选择结束生命,但少有人是因为被幸福腻到不想再活下去。甜得像蜜一般的生活,虽然也让人觉得乏味,但至少可以“乐中寻苦”或者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就像夜夜笙歌的盖茨比,虽然享尽荣华富贵,还是有爱情值得去追求。对于痛苦,人们常怀恐惧,而恐惧常与逃跑机制挂钩,于是“离苦得乐”自然上升为人们的偏好性选择。可幸福并不像心灵鸡汤所鼓吹的那样“蝴蝶化”—--“幸福就是蝴蝶,追逐的时候,总抓不住;当你静静坐下,它就停歇在你身上”。除非一个人脑袋坏掉了,才会相信这样的鬼话:幸福会傻到不请自来、蠢到不辨好坏地主动投怀送抱。幸福永远都需要积极争取,唯一值得讨论的是:如何才是获取幸福的良策?
有人认为幸福只会存在于回忆之中,因为再痛苦的事情,拉远了时间和空间,就会被点缀上朦胧的美。尽管当事人当时苦不堪言,但“老兵的伤疤”会随着岁月流逝而蜕变为无上荣光,逢人吹嘘之时甚至会刻意美化痛苦的价值。学生时代哪怕日子过得再艰难,多年以后总觉得青葱岁月最美好,就是这个道理。很多研究生回想起毕业之艰难,自豪于“年轻的我”经受住了考验,但其实痛苦就是痛苦,不管是“忙苦”还是“闲苦”,再怎么粉饰都改变不了这种幸福的虚幻性。
有人高尚地将幸福与奉献画上等号,似乎奉献得越多就越幸福。或许有此类接近圣人的修道者,如燃烧自己以照亮他人生命之途的特雷莎修女,但显然不能以高出常人甚多的标准来要求普罗大众。研究生大多以“科研打工仔”之弱势群体形象示人,默默奉献,勤恳付出,在导师处权益缺乏有效保障,更遑论讨价还价了。在奉献时不计较于对等回报,这已经算得是很多研究生的幸福之源,只要导师能够稍加体恤或者高抬贵手,那属于“幸福生活万年长”。倘若真要求研究生“只求耕耘,莫问收获”,倒也真有点强人所难。
有人将幸福等同于拥有自己想拥有的一切。这种幸福观过于求全,容不得丝毫的遗憾和缺失,反而证明了幸福经不起任何的意外,稍有风吹草动,即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深怕一个闪失就毁掉了来自不易的完美幸福。对此,萧伯纳早就嘲讽过,“人生有两种痛苦,一种是得不到你想要的,另一种是得到了你想要的。”很多研究生的困惑恰恰源于这种“赢家通吃”的幸福观。他们如愿以偿地踏入了研究生行列,却发现“名实不符”;他们满怀期望地开始了研究生生活,却遭遇“理性与现实的落差”;他们一次次自我期许要奋发图强,却一次次因为缺少毅力而变成“常立志的小人”(小人意指小孩子)。看似拥有别人艳羡的一切,实则有苦无处诉说,这恐怕是很多研究生不幸福的主要原因。
有人认为幸福就是竭尽所能地享用一切美好之物。既然生命注定是死亡率100%的流感病毒且无人能够幸免,那么及时行乐的思想自然大行其道。于是,学习与否并不重要,反正学位是注定能够到手的“煮熟的鸭子”,那又何必费精劳神呢,充分享受才是研究生阶段的王道。关注当下的幸福,成为很多研究生的首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做法,虽然能激发即时性的快感,但却往往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背道而驰,渐行渐远。更何况,再好的享受,按照边际效益递减的原则,最终都会寡然无味甚至反胃。享乐与幸福,根本不是一码事。
那些关于成功的陈词滥调,往往无法真正带给人生活的幸福感。例如,导师总是鼓励研究生对生活抱有激情,但更好的方式也许是:沉静地思考,在别人一窝蜂向左时,退后一步看看是否向右才是更理性的抉择。人人认同的观念,并非一贯正确,更不是适用于每个人的。时下部分研究生网游成瘾,厌学成风,既有成功学的推波助澜,更是研究生群体性的随波逐流。跟风带不了幸福,收获的只是“复制”甚至“复印”的人生。
既然幸福决定着每个人的生活质量,那么弄清幸福从何而来至关重要。幸福源自两方面:一是能否保持心安的宁静状态,一是每天能否从平淡中收获很多小小的成就感。当两者兼备时,幸福就在身边。反之,不幸福就会如影随形。心安需要良善的“心态转变”来推动,而这种“心态转变”不可能向外获取,只能向内寻求----做自己该做的事,承担必须承担的责任,在“当责”的过程中感知自我存在的意义。一旦找到了存在感,幸福的两个要素就能同时得到满足。反之,当感知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时,既无法满足成就动机,也难以归于心境平和,幸福自然欲求不得。
研究生要做到心安恐怕殊为不易。来自导师、社会、家庭和自我成长的不恰当之压力,都在消解着研究生的雄心壮志。倘若耐不住性子只想走捷径,固然在短期之内或能有所成效,但从长远来看是对学习态度的极大扭曲。例如,当研究生只以获取学位作为考核标准时,考评指标的单一化将使其“手里拿着个锤子,看什么都像是钉子。”但凡与学位无关的学习,哪怕是极有价值的东西,全部弃之如草芥,捡拾起的尽是“罂粟花”。惟有不坠青云之志并能在每天的生活与学习中不断获得他人认同和自我肯定,才有讨论真正幸福与否的资格。对研究生而言,心安建基于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即是否视学习力的提升为首要任务,这不仅意味着沉静专注于学习之上,能产生“沉浸体验”带来的高幸福感;也寓意着积极的生活理念,能享受“自我实现”激发的高期待感。反之,当研究生在学习态度上出现错误认知时,其幸福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找不到依归之所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44-822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