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有业余的一些心理学知识,欢迎专业人士的指正)片子是19号上映的,大家该看看该透透,也都知道的差不多了,所以我就来说说自己的想法了。记得不是太清晰了,可能有些顺序的颠倒。这是一部从简介就能看到结局的片子,劫机、被预告的无差别杀人、临危受命却自带疑点的英雄——可以说看到这几个tag大家就能猜到相关的剧情:一直找不到的嫌犯是要有的,主角被人怀疑愿望是要有的,最后成功说服并拯救众人也是要有的。
所以在我看来,这部片子的看点并不在于此。这是一部合格的动作片,始终维持着紧凑的节奏,打戏也相当精彩。虽然最后罪犯的动机让我有点无语,也成了本片的一个败笔,但不影响这部片的整体质量。而我在看片过程中真正想的是,如果主角真的是个罪犯呢?
————————————以上都是废话—————————————————————
在我看来,如果主角真的是个罪犯,是这次劫机的主谋,那他可谓完整地制造了一次斯德哥尔摩事件。在距离地面16000英尺的高空,所有乘客都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当中,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安安静静地睡上一觉好度过这六个小时的行程。可以说,没有什么场所能比一架正在航行中的飞机更让人感到孤立无援了。在这个时候,男主角Bill出现了,他在收到预告短信并失手杀死了自己的同僚后,在人们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是:
1.乘警的职业权威;
2.他能获得飞机乘务人员(乘客们的唯一可信任对象)的支持与配合;
3.他很有力量,略有的暴力倾向;
可以说这些元素使得Bill对乘客们产生了一定的威慑,但在这个阶段,他仍然是一个执法者的形象,所以多数乘客都愿意相信并配合。
而在机长和无辜乘客的接连死亡之后,Bill开始变得气急败坏,情绪波动变大,暴力程度也越来越严重,轻易就对乘客下手。而此时那则全机播放的新闻又在这把火上狠狠地泼上一桶油——当人们开始质疑Bill的身份(之前只是那个纽约警察的怀疑,并没有成为所有乘客的共识),信任开始崩坏时,电视新闻直截了当地指出了Bill的劫机者身份,并对他的过往经历做了一个大起底。我们可以注意到,新闻中反复强调了Bill的精神状态并不稳定,这与当时Bill因紧张和气馁造成的状态不谋而合。电影给了不少时间展现乘客们看新闻的场景,这可以称得上乘客们心理状态的转折点。之前还带着警察威严和公信力的Bill彻底成了对他们有直接生命威胁的罪犯。所以,我认为影片中的新闻片段非但不是乘客们与外界交流的机会,相反,这使得他们对Bill的恐惧和愤怒达到了峰值,所以之后的集体反击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在遭到反击之后,Bill以他惊人的搏斗能力制服了所有意图控制他的乘客。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站出来的乘客,纽约警察、黑人小哥等等,是乘客们看来最有机会反抗、最能打的人,而他们轻易被Bill击败了,这时候他们已经完全受控在Bill带来的心理压制之下,完全没有还能逃出去的念头,环境和心理的无法逃脱在此时达成一致,乘客已经完全放弃了。
于是,就轮到温情牌的出场了。在完全掌控了局面之后,Bill开始诉说自己的血泪史,积极地进行对自己的谴责,不是个好父亲、工作也丢了、女儿也死了等等,从而唤起了人们的内心柔软之处,心中天平开始倾斜。所以我们发现,在之后的过程中,之前积极对抗Bill的代表武力值的乘客们都成为了他的帮手,没有人怀疑炸弹是他带上来的或者别的什么,他们已经完全信任Bill了。这是一种情感共鸣的战术,且在这群已经吓得失去了理性判断能力的乘客面前效果拔群。(我比较郁闷的是纽约警察怎么这么快就信了主角,这种情况下他应该比起一般乘客更有心理上的警惕性才对……)
后面的剧情可以不必在意,一方面我觉得真正嫌犯的揭晓和自白实在是中二得可以,只有嫌犯自带反社会属性才能解释得通,另一方面也与我的主题关系不大 。剧情进行至此,我们可以对照着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生成条件来看看:(以下引自百度百科):
1.人质必须有真正感到绑匪(加害者)威胁到自己的存活。
2.在遭挟持过程中,人质必须体认出绑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举动。
3.除了绑匪的单一看法之外,人质必须与所有其他观点隔离(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讯息)。
4.人质必须相信,要脱逃是不可能的。
怎么样,是不是非常符合呢?
所以说,事已至此,主角的身份已经不是关键。无论主角是正义的一方,还是真的精神错乱的劫机犯,这个剧情流程都是解释得通的,因为乘客们都会产生相同的心理过程。其实我觉得,要是主角真的是最终boss,或者只是一个恶作剧,炸弹只是一个计时器,或许剧情会更有意思一点。最后那俩罪犯给人感觉更像是被临时抓来顶替的……试想一下,当人们臣服于自己的恐惧而完全信任了主角,却发现他的的确确是真凶,那会是一场怎样精彩的人性大戏啊。
余下有几个问题不清楚:
1.Bill同事的死也是罪犯们算好的吗?他们算到了要20分钟?
2.机长到底被谁弄死的?
3.飞机降到8000英尺后爆炸有生还可能这是真的吗?有没有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