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私底下,我和某位同学讨论,外国电影(尤其是好莱坞大片)对于中国的电影观众来说,明星效应和导演效应究竟哪个更胜一筹。仔细想想,在电影院里,当大家思考着看哪一场电影的时候,除却剧情是否感兴趣,网上口碑如何之外,也许更多的还是想着这部电影的演员有谁,至于导演和编剧应该是最后才会去考虑的方面。这大概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有关,毕竟“走进电影院”在目前的中国来看还不能完全算是一项大众消费,更何况还有相关部门的层层审核,能在中国上映的外国电影数量有限。国外的电影工作者(尤其是导演,编剧)的知名度在中国显然还略显陌生。
不过,克里斯托弗.诺兰应该算是为数不多在中国具有相当大影响力的导演。这从我昨天跑去看他的新片《星际穿越》时,现场坐满的观众可见一斑——毕竟这不是周末(并且周围很多同学也毫不犹豫的自称诺兰的脑残粉,包括我)。之所以如此,抛开其他因素,只从电影本身来说,我认为诺兰电影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他的电影中剧情与叙事结构的精巧设计。诺兰毫无疑问是导演中非线性叙事其中的佼佼者,并且他的电影都具有结构复杂精巧的特点。例如《盗梦空间》中的多重梦境,层层相扣,并逐层深入。诺兰的电影中常常会在伊始留下一个并不算大的包袱,观影者容易忽视,但电影高潮之时,又会发现那甚至是整部电影最关键的一个要素(推荐《致命魔术》,注意一开始迈克尔.凯恩变的那个鸽子魔术)。这种观影体验无疑是扣动忍心并令人难忘的。不同意其他同类型电影,诺兰不是通过制造恐怖感来营造悬疑气氛,而是单单通过剧情本身。这种剧情设计将结构本身所存在的张力自然地渗透进入了叙事之中,无论是对于故事的展开还是悬念的设计无疑是独特的。这需要编剧的匠心独运,而诺兰兄弟在这方面具有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再说《星际穿越》这部电影本身,看完整部电影后,你会发现这又是一部标准的诺兰类型电影,把电影移植到一个模糊的时代,让整部电影加载着科幻的元素——星际旅行,人类再造计划。这一切的背景都是为接下来诺兰利用黑洞和奇点,创造了一种穿越时空相遇的可能而做铺垫。而这种不受时空相交汇的可能性很方便的为他的故事叙述提供了完备的平台。父亲与女儿的在不同时空中的交流,所谓的“ghost”也成了与传统理解中不一样的另一种解读。并且这一切都在我们所能理解的一种合理的可能性下,并没有不真实感。
而这种合理的可能性,合理在何处?我认为是时间的不可逆性。在《星际穿越》整部电影中,时间可以是很长的岁月,也可以是很短的一瞬。一个星球上的一个小时可以是地球时间的七年,而接近黑洞和奇点时甚至可以将时间的意义重新定义。但是电影中,包括我们有限的物理知识告诉我们,无论怎样改变时间,时间本身都是不可逆的。就好像剧中说的那样,我们只能够改变相对的事情,比如时间的长短,但我们不能退回去,回到过去。而这本身就为电影蒙上了一层忧伤——我们只能向未知探索,却无法修正我们过去犯下的错。
其实,看到最后,我才明白所谓的时间轴(或许可以仅定义时间)在这部电影里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一部电影,如果仅仅只是剧情上扣人心弦,那或许会被好事者评论为这仅是一部商业片,不具备艺术上的高度。而之所以诺兰被众多观众所喜爱,绝不单是他电影本身的结构上,他总是能在他的电影中加上对社会或人生相关主题探讨。比如《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的善恶模糊与讨论,以及《盗梦空间》中的虚幻与真实等。而就本部电影中,我感受到的是一些疑问——未来的我们会是什么样子?是与挚爱一起等待死亡,还是与其分别,为了可能的希望独自离开,然后承受穿越时空的无尽孤独?
在人类逐渐发掘并理解了超越三维的第四维——时间的意义时,我们的宇宙中是否会像电影中的那样有第五维的空间,一个现今的科学难以理解和解释的平行世界,将你封闭于其中,可以隐约的看到挚爱的人,可是无助的呐喊,她却听不见。然后一次次的推倒书架,她却仍旧无法理解你的信息。最后,你一次次的波动表针,期待她能拿起多年前的手表,读懂这其中的含义,并且你深信她会拿起手表,因为这是你们的约定,因为她爱你。
诺兰想说,爱是连接五维空间和我们所处世界的唯一桥梁,又也许,爱就是那多出的一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