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灵》,片名很唬人,起初以为属于迎着审查制度“偏向虎山行”的类型,跟大多数不入流、故弄玄虚的烂恐怖片一样,与《夜半梳头》、《枕边有张脸》都是穿一条裤子的,里面的“鬼”是人吓人的套路、到头来还是坑蒙拐骗。不过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推翻了之前的想法,对国产恐怖片倒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尤其是拍摄方式上,在森严的审查制度下,《怨灵》告诉很多同行们,在有一个自圆其说的故事前提下,恐怖片其实可以这样拍。
先说电影的结尾,其实在看到一半的时候,俺跟朋友们就在商量,根据以往经验,片中无处不在的“厉鬼”,到底是谁假扮得?或者是跟外国的新闻事件一样,一个犯罪团伙扮鬼吓跑路人后劫财,再不济这些都是主角精神分裂后的产物。而到了结尾之后发现以上猜测全部被推翻,本片明明是一个鬼故事。
以下涉及剧透,因为这个片子不剧透就说不下去了,精华部分就在结尾那一刻,不好意思。
其实《怨灵》算是一个西方近期比较流行的恐怖电影亚类型,往大了说本片是中国版《生死停留》,往小了说就是《致命ID》与《死路》的结合体。电影的起因很简单,与西方青春郊游敢死队的开场别无二致,一帮年轻人驱车旅游,目睹了一场交通事故后,没有留下了救助或者报警,自顾自的走了,这个开场又让人想起了彭氏兄弟的《见鬼10》。电影的场景发生在高速公路一家无人服务区,几人折腾之后灵异事件频出,鬼影乍现,电影的故事就是开始。
为什么说本片是《致命ID》与《死路》的结合体呢?因为电影整起事件就是一场频死体验,西方讲述频死体验的电影不多,法国电影《死路》算是开了先河,随后瑞恩菲利普的《雾气蒙蒙》打响了同类电影的招牌,随后著名的《生死停留》算是将这种模式正式树立为一种恐怖电影亚类型。在今年年初俺看了日本恐怖大师清水崇导演的英文恐怖片《7500航班》就是这样,一帮人在飞机上遭遇突发事件,然后开始莫名其妙的见鬼,其实在那起突发事件之时,所有剧组成员已经死了,所有的见鬼场面都是死神将一个个角色带走的过程,是频死体验的一个过程,到了结尾才点破真相,都是如此套路,可惜这样的模式乃是一招鲜,如果先知道结尾再看过程就没意思了。
这里要说的还是《死路》,这部小成本电影缘何一鸣惊人,就是开创了一个恐怖电影亚类型,影片其实讲述的是一场车祸,车祸发生时,所有人都已经接近死亡状态,电影场景其实是每个人的频死体验,全片总共出场寥寥几个演员,神秘的鬼影每次出现都带走了一个灵魂,恐怖气氛和激烈冲突却不让分毫,每一分钟都牢牢抓住观众,让人无法喘息,结尾之时,车祸中唯一生还者被抢救过来,逃离了鬼影的追逐,才点名了真相。
在审查制度之下的我国,出现一部这样的电影简直让人瞠目结舌,能看出电影被删改的痕迹很重,包括结尾,女主角被抢救过来后,出现一段旁白,就是这一切都是一场梦,在梦中见鬼云云,明显是为了应付审查而刻意加上去的。其实观众可以完全无视这段旁白,因为本片就是中国版的频死体验电影,女主角发生车祸,进而开启了所有人被幽灵带走的过程,也就是电影的故事。
为什么说电影还像《致命ID》,因为本片的频死体验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只有女主角一个人遭遇车祸,其余角色都是女主角各种阴暗人格的投影,比如小时候被关进了漆黑的水房而产生的阴影,因此本片中有一名角色就在水房中被鬼影杀掉。而且一个关键环节,每次死亡事件之前,都会收到死亡场景展示的短信,预示着在这个场景中会有一个角色死亡;而死亡事件之后,电影也有一个侧面的展示,就是死亡现场跟没有发生任何事件一样空空如也。其实这样的细节与《致命ID》很像,以预示着整场事件的原本是一场虚幻,而将虚幻点名的就是结尾一段旁白,于是一场中国版的频死体验、被鬼带走的故事,就这样被包装成了一场梦境,倒是在审查范围之内。用梦境展示闹鬼,原来可以这样拍。
另外一点,也是国产恐怖电影都面临的问题,就是角色的死亡过程。本片在没有道出真相之前,其实整体情节都比较单一,单一的原因就是鬼影藏头露尾,在杀人场面的展示上,只有鬼影出现之前的那一刻,下一个镜头就是死亡现场。中国恐怖片不能展示凶案过程,这是不单单是恐怖片,也是所有电影无法回避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出现在一部恐怖片中,就让降低了恐怖效果,只能通过大量惊声尖叫和死亡前那一刻的鬼脸来烘托气氛,难以达到与国外同类恐怖片相符的水准,实为遗憾。好的一面则是制作方面,韩国团队的加入让本片制作比起国产同类电影倒是有了相应的提高。
其实《怨灵》积极的一面在于审查制度之下的这个类型,中国电影不可以出现鬼,那好,可以换一种思路,没有必要装神弄鬼,稍微变一下方式就可以掩盖灵异事件的真相。但前提条件是要做的高明一些,不要那些毫无技术含量的人吓人、精神分裂。其实简单的修饰一下,故事基础牢固,就可以瞒天过海。比如几年前的《女蛹》,说的是精神分裂,可仔细回味整个故事,明明就是鬼上身嘛。这部《怨灵》也一样,咋一看是梦境,但其实就是濒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