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自己写的影评。作为一个普通的观影人的角度去理解自己眼中的电影。有些失望,在于看到海报时和看到电影史的差别。首先,从海报就知道了这个电影通过三段感情的分述来展示在动乱年代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现实的落差,以及身处时代的无助。看到电影的一开始,以及全程,最大的两个感受,就是特效比较渣;配乐很符合感情色彩的凸显,但同时不够具有地域和年代的特色(不过要是完全符合的话就会变成了革命歌曲与上海滩1V1的窘况。。。)
一个大背景:
从抗日最后,到内战胜利前。而叙述的角度,从台湾,国民党的角度看的时代。
三条感情线:
严泽坤与雅子——回忆线,代表的曾经、逝去,在时代、地域的双重作用下,两人的感情受到了从战争到人情的各种阻隔而分离。金城武上四十了,老了,与最初的奶油小生不同的是,这次他承载了全人类被战争蹂躏后压抑的情感。长泽雅美,这个仅仅活在回忆里的女人,是我走进影院的主要动力之一,希望下半部能够看到这个悲伤故事的结局里有那么一点点美丽的地方吧。
佟大庆与于姑娘——现实线,两个人因为无奈的生活,走到一起,展示了收到战争蹂躏的中国百姓是如何求生的,与战时大后方不同苦是他们直面了战争残酷的一面,但却坚持着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于姑娘要的不过是一张去台湾的船票,远离战争的伤痛,同时,更为了去寻找自己的爱人牺牲了自己的尊严,却不失人格。佟大庆,傻汉子,性子傻人却不傻,他有对于姑娘的美好的感情,笨拙(也是全剧少有的笑点所在)另一方面,他展现了什么叫忠诚,或许他傻,却有着自己秉承的东西,这里不论对错,就像有信仰一样,只要不是邪教就好。
义方与蕴芬——离别线,因战争相遇,但不同于佟大庆与于真,他们的相遇是美好的,但却有着同样,甚至更为真切、直接的疼痛。而两人分别后的书信更是成了除时间线外引导电影的主要线索。透过一封封书信,看到的战争带来的伤害是面对全社会的,它并没有因为地位的差距而改变。蕴芬对义方的爱,就像一直以来钢琴曲的脉络一样,从开始的短短一两秒的停滞,到感情开始时的甜蜜,再到分别时刻的混乱不安,再到与雅子的琴声相迎合的深沉期许。而义方的爱却是直接,热烈的。作为一个将军,他当然不让的作出了牺牲,这里的无奈、牵绊与向往,或许更能够诠释人们对太平二字的理解吧。
正如对太平轮名字的解释一样,当现实残酷的碾碎了人们和平的梦的时候,太平变成了对未来的期望,至于这条期望如何就是下半部将要讲述的了吧。
除了主角们,电影的配角们为主角服务的使命感略强。于姑娘老乡的付出,甚至是血淋淋的。泽坤家的姑娘(原谅我忘记了身份)的付出,表现了她对美好的最后一点保护,或许这种美好与她在相互守候吧。大庆身边的小兵,讲的是时代与亲情的紧紧相吸。台湾蕴芬身边的仆人,却带来了一丝新的希望,在孕育,在萌芽。于姑娘身边的房主租客与嫖客,成了战争社会的缩影。值得一提的是泽坤的妈妈,她成了民族对立下的牺牲品,不在于牺牲性命,而是被迫在儿子的幸福与世俗中作出了选择封闭了自己的情感。而在雪地巡视一场戏中,表述了百姓也不想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无奈之感,这是时代硬生生套在人们身上的枷锁。
接下来,失望之处,有的是吐槽,有的是真的失望。
首先是对于战争直接描写时候的生硬,有好有坏,不再是一边倒,主角甚至受伤害系数快点满了。但是槽点一样多,几乎套用了各种描述战争的方式,饥寒交迫,杀马,人肉炸药包,炮火密集(-没问题,但是已经密集到了只在一条战壕里连续爆炸不差分毫,有些牵强),丢炸药时候没丢上去,却给了一个碉堡内爆的镜头。当然,对战争的描写并不是电影的主题,就像战马一样,它是背景是点缀,不必苛求。
其次,佟大庆,大庆这个因大庆油田而风行一时的名字用在一个民国时期出生的人身上真的合适么。再后,黄晓明的演技,有些生硬,作为主角里的主角,表演的颜色略重,表情是僵的。最后想到电影的感受。
因为是感情的直接描写,故事进程会有些许的缓慢,毕竟感情的萌芽到茁壮并不像战争一样隐忍到一触即发,而是日积月累的。作为一部国产片,在近些年众多跟风造出来的国产烂片之中它算得上好的制作,无论是编剧导演演员还是配乐服饰,甚至,在华语片中也能算得上好。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个中外都会有的问题,刻意,为了电影能够好,场面和台词有点刻意的雕琢过,这一点amour用质朴诠释了另一种好电影的制作。总之,太平轮或许可以作为一个华语片的新的时代契机,带中国走出盲目制作的怪圈。我们要学习的是好的电影制作,而不是单纯的学习外语片制作,毕竟好莱坞也是烂片云集。总之,电影这条路上,我们的路还很长,期待着有一天,人们谈论的不再是学院奖金球奖而是金像奖金鸡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