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逸之)我平生最敬重两个人,一个是宋武穆公岳鹏举,另一个是朝鲜忠武公李舜臣。第一敬他们精忠保国,忍辱负重;第二敬他们胆略过人,视死如生;第三敬他们谋识精通,韬略在胸。这二位大将在国为栋梁,在人为英豪,彪炳史册,万世敬仰。
相比他们的见识和经历,他们的时代和故事,我的生活仿佛一个在阴暗角落里闻着霉味度过一生的老鼠一般无趣和没有意义。岳飞的事迹从小是熟悉的,主要归功于说岳全传,但除了很久以前一部基于演义名为《岳云》的武打电影之外,再无在银幕上见过他的形象。想想不拍也罢,既无合适的导演,也无合适的演员,岳飞电影也许还未到时候。
李舜臣则是历史学到壬辰倭乱之后,才开始知道并了解这位名将。举国将倾,帝王猜忌,起于白衣,屡经磨难,一战成名,功盖天下,如果这还不够完美的话,也就只差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了。于是他真的做到了。岳飞将军在天之灵想必也会羡慕不已吧。风波亭阴风惨惨,岳氏父子忠心铁胆,竟落在奸臣庸主之手,不胜叹息。这两位大人物,何曾相似的人生,却用这相同又不同的结局释尽人间的悲凉,一个悲壮豪迈以死殉国,一个凄惨郁闷以死正名。虽然有此不同,他们二人的死却有一点是相同的,哪便是视死如归的不凡气概。
鸣梁之战乃忠武公在国破兵败之时,朝鲜国王不得已而启用后的第一战。“失去了大海,便失去了朝鲜”,对于大陆国家来说,未必能有深刻的体会,也许正如中原对于中国的意义,海洋对于朝鲜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朝鲜国自称东海蛟龙,以青龙自喻。青龙乃四瑞象之一,镇守东方,主春季,应震卦,主木色青。故其国尚青尚蓝,其重要建筑均以蓝瓦覆顶。失去大海的蛟龙,便如落在平阳的猛虎般,只能任人欺凌了。
水战之事,水文第一。鸣梁之战,李舜臣以寡敌众,必当通晓当地水文,逆水之时,布下疑阵,单船出战,将船居中,十一战船遥居不可速援之处。实乃故布疑阵拖延时间,水上空城计也。倭军主力,迫于抢攻汉阳之策略,行此险道,又素畏李舜臣之名,与其交战未尝一胜,知其善用水文地势,疑其布阵埋伏,主力逡巡不前,唯海贼之流,心高气傲,单军出击。朝鲜将船,退避湍流之后,血岛之前,占尽天时地理之优势。李舜臣帅将船踏入战场死地,反倒激出众将官无尽之勇气,单船奋力作战,巧借水势,竟独力将一整支日军先锋歼灭。实不可谓未有天助也。
日军主力此时方才惊醒,中了李舜臣的空城计,遂全军出击,意图以绝对的数量优势一举击溃朝鲜十二艘战船组成的战阵。可惜,午后水势逆转,李舜臣船队从位于下游转为居于上游,遂抓住战机,全军突击,利用朝鲜战船高大坚固的特点,借奔涌回潮正面高速冲入日军第一船队,撞沉敌舰无数。倭军主帅本就未必情愿走此险道,又失去强援,前阵又全军覆没,亦无法预测水文情况,心惊胆战,遂仓皇撤军。殊不知,此时水势再次逆转,如果日军坚持到傍晚,李舜臣必无一丝生机。可惜作战如对弈,大势已定,便心无战意,起了胆怯之心,再无取胜之理了。
此战充分体现了近海海战的特色,历来是经典的水战案例。但谋略总是死的,赵括将军也可以策划的精彩绝伦,但没有身先士卒的勇气,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胆略,没有孤军深入,托命与天视死如归的决心,什么样的妙计也都是泡影了。此战并未歼灭日军主力,对朝鲜战局最大的贡献是倭军主力未能穿过鸣梁海道,及时配合陆军进攻汉阳,大战仍在继续。影片末尾处预告了第二部闲山之战的画面,那就只好坐等了。看着迷雾中慢慢现形的龟船,我心里暗想,果然很像龟,甚至还有个可以伸缩的头,居然是龙头,可见不是一般的龟,而是龟趺吧,龙的儿子。
几年前,我去参观过闲山之战的古战场,三岛夹峙之地,李舜臣在此地经营数年,岛上练兵营,训练场等处仍在,有一块大石碑上面刻有李舜臣的正式官职,曰“有明水军都督”,看来李舜臣是一品、二品的武臣,也算位极人臣了。至于闲山之战的过程,则是另外一种故事和战法,等下一部上映吧。总之,此时的李舜臣经过几年准备,已经不是率领12艘战船的无兵之将。
影片结尾处,夕阳漫撒在安静的海面上,战船依次缓缓回归,一派和平唯美的景象。被夕阳染上金光的李舜臣意味深长的说道“如此深仇大恨,可如何是好”。这句话实乃整篇点睛之笔。在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我也只好在深夜里长吁一声,如此深仇大恨,可如何是好?
20141213
补:
有百姓才有国家,有国家才有君王。——李舜臣
将领的忠义是要向着百姓的。——李舜臣
这两句台词果断没看到,某邪恶政权唯恐影射之心昭然若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