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yokohama)以青春为主题的电影,目前有两部在看完之后,让我有读同名原著的冲动,一部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另一部就是这里的《万物生长》。当时从图书馆借来《那些年》,因为是第一版,封面上的女孩十分纯情地坐在车站,简直化进了我的心里,以至于看完了书,我都舍不得还回去。
今天看完电影,走出影院,刚刚中午两点钟,太阳明亮亮得睁不开眼睛。小马影城地处郊区,又加上不是观影的高峰,十分适合我把电影的情绪继续带在身上。这种情绪有点儿像《阳光灿烂的日子》,几个操着京片子,玩世不恭的小老爷们,荷尔蒙值爆表,好像不顾一切,却又可笑且脆弱。
披着纯情的外衣,但被拉下了神坛。解扣子、调情,都有了戏谑的成分对大多数感情之路平平坦坦的男人女人来说,如此耗神伤身的性爱,这一辈子也要不得几次。当然,这部影片其实也不能免俗,影片的高潮也是通过烂俗、刻板却有效的痴女怨男的灵肉结合来推动的——好像男人女人只能通过这一个方式来表达他们最真挚的互相喜欢的情感——但话说回来,男人女人嘛,难道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不过相对而言,我深深觉得那在大白天宿舍里的,带有戏谑滋味的调情,才是真正的亮点。前戏有,但不拧巴。这才是写实主义——毫无新鲜感,几乎只剩下补偿欲望功能,例行公事,却有点小趣味的性爱。"How to Read a Literature Like a Professor"中说,文本写性,作者的目的往往不是性。这里的性镜头,主要还是为了表明秋水和白露稳固的情侣关系,当然还有吸引眼球的功能。毕竟,女人主动跟男人要的电影镜头从来就很少,看到白露并不撩骚的调情,个人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
如果电影能一直这样有意思下去该多好,但它还是时不时重回摊牌人生道理,爱人为对方牺牲,性爱铺垫电影高潮的老路。有点吃小番茄吃到石子的感觉。
再谈谈影片中爆表的荷尔蒙。我个人不太喜欢冯唐,主要因为他吊儿郎当的长相。但当看到影片开头充斥着玩世不恭的京片子的时候,我还是满心欢喜的,因为它写实,和真正的校园生活大差不离。这是矫揉造作的《致青春》达不到的真实。宿舍邋遢,不整洁,但学生还是克制的,那种克制就是学习的氛围,是考试的压力。然而,一旦校园生活丢掉了学习这一条主心骨,整天折腾感情的少男少女就成了令人发够的闲散社会人员。《万物生长》的后半部分就有这个毛病,秋水他们几个的形象一下子都垮掉了,校园仅剩下住宿的功能,没有学习压力的暗线,他们的形象就无法立起来。原来让人肾上腺素上升的荷尔蒙表现,到后来也有些变成没事儿找事儿的犯嫌。
不过,我喜欢电影借助抽象扭曲的动画表现人物心理和关系的镜头,比如妩媚的柳青张开了双腿瞬间化为吞噬秋水的红色怪兽。画面比语言更形象,更震撼,也更具有美感。 我听腻了“生活就是这样”的云云,所以那些单薄的,让人物显得很造作的人生阐发,一方面既不能提高影片的层次意境,另一方面又破坏了影片的美感。如果需要传达理念,真的不需要那么直白,更何况这些理念也没显得多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