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印婳)虽然没有看过《万物生长》的原著小说,但是我大胆断定影片是一部失败的改编。不知道看过小说的观众对影片是否满意,反正没有看过小说的我对影片表示不满意。
《万物生长》的原著小说一定是想通过以秋水为首的一帮医学院大学生来表现那个年代的人的青春。但是常规电影的时间容量是很难承载原著小说那样繁多的人物体系和庞大的信息量的。《万物生长》中有很多配角,比如秋水的一众室友。但是电影没有给予这些次要人物多少篇幅,就是一笔带过,在开场的考试由秋水的旁白做了个人物介绍,在结尾的葬礼又由秋水介绍了人物的各个结局。这些次要人物在整部影片里完全沦落为绝对主角秋水的附庸,他们的性格都是由秋水的旁白描述,在影像里他们是不具有生命的角色。影片交待这些人物的始终大概是想通过秋水这群人来表现大学里的众生相以及最后的各奔前程,体现出同出一脉却不同结果的生活况味。想必这些人物在原著小说中是具有比较重要的位置的。但是影片中的这些次要人物表现得轻描淡写、笼统含糊,不但不能体现出这种况味,反倒使影片冗长枝蔓,拖累了主线的节奏。做得不够倒不如不做,《万物生长》应该要么就详略得当地交待清楚每一个人的故事,像同题材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要么就专注于讲秋水的爱情,将与主线故事无关的人物都删去。
除了影片旁支太多,大量的表现人物情绪的镜头也严重减缓了剧情的节奏。导演李玉喜欢表现人物的情绪,例如《观音山》中南风扒火车的情节、《二次曝光》中也用了很多镜头表现宋其的精神状态。《万物生长》亦然,如结尾秋水与柳青野合,如果是别人导演,可能意会一下了事,但是李玉在这里就下了很多功夫,特殊的色调表现、剪影的运用,一切都为了表现柳青与秋水的欢愉。大量的镜头不用在叙事上,所以李玉的电影节奏本身就很缓慢,再加上《万物生长》的结构枝蔓,因此观众观影时就昏昏欲睡了,而且越到结尾越想睡。
影片自诩“虎狼之作”,也确实在影片前半部分“吓”了观众一番,“胸”、“处男”、“套”、“骚浪”之类的词语和景象频现,散发着浓浓的荷尔蒙气息。但实际上影片中的爱情故事很平淡,至少在影视剧里很常见,甚至连结尾都不足为奇,单从故事内容讲便是个很平庸的电影。
但《万物生长》好像又没有那么简单,爱情并不是《万物生长》的唯一主题,此外还有生命。与其他青春片很大不同的一点是,《万物生长》中的学生都是学医的,他们离生与死的距离比别人更近。而秋水对于“生死”有着更多的感悟,秋水念念不忘的初恋女友小满最后死于妇科疾病,秋水本人也正是因为不堪承受病人切除子宫的痛苦最后离开医生的岗位,胡大爷在影片最后也去世了(葬礼在电影中一般都有很特别的意味)。而生死是影片讨论的重点,但是最后却没有传递出什么东西。秋水的旁白贯穿全片,我觉得他有的时候应该闭闭嘴,听你说不如给我看。旁白可以帮助叙事,但有时也省略了重要的东西,比如秋水不做医生的原因仅用了他的一句旁白交待,我不知道小说中是否也是这样讲述的,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它可能极大地影响了秋水的生死观。能让秋水转行不做他学了八年的医生,他到底是承受了怎样的痛苦,这个本应该是影片重点叙述的却开启了极简模式,倒是之前在秋水每天陪白露做高抬腿运动的情节上有着大段的展现,而这根本就是个无关主线痛痒、供君一笑的段子。结果秋水对生命的感悟仅仅是在胡大爷葬礼上说的那句单薄的 “好好活着”。
我觉得《万物生长》想讲的很多,但是都讲的不细。它想表现一个年代的人的青春,但除了主角,剩下的人都形同虚设,而所谓的青春好像就是打架、喝酒、摔瓶子、把妹子。关于生命的主题也没有深入,没能成功地把影片的格调(逼格)升上去。虽然影片中的性元素如同重磅炸弹一般把观众炸得花枝烂颤,但到底也掩盖不了本质上的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