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
——《马太福音》
(文/杨玲)李宇春和郭敬明,恐怕是过去十年争议最大的文化偶像。在我不太短的人生记忆里,从未见过这样能激发公众强烈情感的本土明星——热爱者奉其为信仰,憎恶者视其为仇敌。为了弄明白他们,我写了一篇20万字的博士论文和14万字的博士后出站报告。但我似乎依然不太明白,直到昨天早上,又和小D聊起这个话题。我问为什么这个世界对他们充满恶意,小D淡定地回应:因为他们是“revolutionaries”(革命者),挑战了旧有的法则。小D大多时候行为诡异、语言偏激,但偶尔却似乎有一种洞察世事的智慧,一种我无法从书本中获得的智慧。
在《小时代4》再次被踩成“烂片”,而一部有技术、没个性的迪士尼版孙悟空却被捧为“国漫巅峰”、“国产良心”之际,模仿者和革新/命者的命运简直不能更加不同。近百年来,中国人已经习惯以西方“先进”文化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似乎越像某个西方模板,就越有价值。国人并非没有创新的能力,只是我们的社会对真正独特的风格和创造力缺乏辨识能力,太轻易地嘲笑和贬低我们暂时不能理解的东西——比如超女舞台上的李宇春、《小时代》电影系列。
《小时代》系列通常被打上“粉丝电影”的标签,但这个标签容易造成误解。对于现代电影工业,拥有众多粉丝的大牌明星从来都是最好的票房保证。《小时代》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书迷电影”,它的目标受众是《小时代》三部曲的书迷。对于书迷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小时代》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而是电影如何再现、延伸小说中的人物和剧情。与这几年其他根据青春小说改编的影视剧相比,《小时代》电影系列可能是最令书迷满意的。从演员到场景、服装和道具,郭敬明都对他的书迷都显示了足够的诚意和尊重,特别是那些fan service,国产影视剧很少有这种意识。
《小时代》除了是成功的书迷电影,还颇有cult film(邪典电影)的色彩。邪典电影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忠实狂热的粉丝群,非/反主流文化或亚文化的趣味,自成体系,能带给人越轨的快感。 这就是为什么有评论者称《小时代》电影虽然在技术层面问题很多,但却有着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为什么有人在网上调侃“在电影院看《小时代》遇到熟人就像嫖娼被抓”。
《小时代》电影最吸引我的是一种新颖迷人的即camp又腐的审美趣味。郭敬明把源于不同时空的两个亚文化社群的元素大胆地杂糅在一起,生成了一种充满张力的情感结构:矫揉造作的真诚、浮夸狗血的深刻、唯美精致的悲情、洋洋自得的自省,并且造就了一种奇特的观影体验:一边吐槽,一边流泪。
《小时代》本质上是一部趣味独特、自成一体的小众电影。只是因为粉丝数量庞大、营销手段高超,而搞出了主流大片的声势,以至于触犯众怒,被当作烂片标杆声讨。《小时代》的受众面是有限的,主要是女性,但不纯粹是少女。因为女性一直比男性更能容忍、接受不合常规的僭越、暧昧和激情。
中国的电影市场很大,每一种风格的电影都应该有其生存的空间和价值。而且这个市场已经因为郭敬明的存在变得更大,而不是更小。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8127-905659.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杨玲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