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屋
春晚小品 最新小品 赵家班 岳云鹏 笑星大全

首页 > 明星资讯 > 丘吉尔的绘画人生

  〔英〕玛丽·索姆斯 著 高金华 编译
 

  (文/高金华)温斯顿·丘吉尔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叱吒风云的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世人鲜知的艺术家。在绘画艺术方面造诣颇深,不少传世之作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他的女儿在90年代初撰写了《温斯顿·丘吉尔:他的画家生涯》一书,向人们展现了丘吉尔坎坷人生的另一面。

 

  丘吉尔在40多岁时才开始从事他所钟爱的绘画事业,他当时的处境非常艰难。1915年作为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被深深地拖入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之中,它本应缩短一场血腥的世界大战的进程,但它未能完成这一使命。无数的英国士兵献出了生命,丘吉尔于公于私也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被免除了在海军部的职务,实际上被挤出了政治舞台。
 

  这场灾难使丘吉尔一蹶不振,“我担心他会死于悲伤,”他的妻子克莱门坦回忆说。他领着全家退回萨里郡,在霍农庄静居。丘吉尔后来回忆说,正是在那里“艺术的遐想挽救了我!”
 

  一天,在院子里徘徊的丘吉尔碰见他的妻妹正在用水彩作画。丘吉尔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她的笔法,几分钟后借来她的画笔试着画了起来。绘画在丘吉尔面前展现了她的魅力!不久,丘吉尔决定改用油彩,练习油画。看到这种消遣能使丘吉尔从冥思苦想中解脱出来,克莱门坦大喜过望,跑出去买来她所看到的每一种颜料。
 

  然而对丘吉尔来说,下笔似乎非常困难,他神色奇异地凝视着白璧无瑕的画布。他从天空画起,后来他曾描述过当时的情景:“我小心翼翼地在调色板上调制出一点儿蓝颜料,然后高度警惕地在这个被冒犯的雪白的盾牌上画出一个豆粒大的斑点。正在这时,车道上传来汽车的声音,从这辆战车上先跳来下的是约翰·莱弗里先生的那位天资聪颖的夫人。”
 

  “‘油画!’她喊道,‘你还犹豫什么?给我那支笔--那支大的。’她泼进松节油、挤出蓝色的和白色的颜料,画笔在调色板狂舞,然后在瑟瑟发抖的画布上留下了几笔残忍的蓝色鞭痕。谁都能够看出它毫无还手之力。魔力被粉碎了。我也抓起最大的一支笔,狂暴地攻击我的牺牲品。从此以后,我对画布再也没有丝毫敬畏之心。”
 

  当时,约翰·莱弗里是丘吉尔的邻居,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正在辅导丘吉尔学画。后来,莱弗里对他的这位不寻常的弟子做过评价:“假如他选择绘画而不是从政,我相信他会成为一位杰出的绘画大师。”在绘画中,丘吉尔找到了一种精神寄托,它伴随着丘吉尔度过风雨交加的后半生。在那场战争之后,绘画曾给予他深切的安慰。1921年他母亲去逝两个月后,他和克莱门坦所钟爱的女儿三岁的玛丽戈德又不幸夭折。心灵上的打击真是雪上加霜,丘吉尔应邀去苏格兰朋友家躲避让他触景生情的农庄。
 

  在异地他乡的丘吉尔从绘画中寻找安慰。他在给克莱门坦的信中写到:“我走向原野,描绘在午后阳光照耀下的一条美丽的河流以及远处几座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山丘。我不时想起你和孩子们,达卡迪丽(玛丽戈德的爱称)仍然令我心痛。”
 

  生命、爱和希望在慢慢复苏,1922年丘吉尔和克莱门坦的第四个孩子玛丽诞生了。也是在这一年,丘吉尔买下了“查特维尔”。这所令人满意的住宅使他能够在各种不同的处境中从事绘画艺术达40年之久。
 

  丘吉尔很可能为自己赢得的第一个艺术奖而喜形于色。那是在20年代中期,又一届业余画家作品展览在伦敦举行。画家虽然是业余的,但这种展览却是久负盛名的。作品入选和评奖是匿名进行的,有些评委认为丘吉尔送展的那幅画(他在查特维尔的早期作品之一)是专业画家的作品而不可能出自业余画家之手,主张取消参展和评奖资格,最后他们同意相信这位画家的诚实。评委们投票后才知道这幅画是丘吉尔的大作,人们十分惊喜。
 

  1929年保守党政府下台,丘吉尔再次丧失公职。历史学家把其后的十年称为丘吉尔的在野年代。从政治上说,他在穷乡僻壤流浪,是一个孤独的战士,力图唤醒英国人警惕希特勒的威胁;但从艺术上看,在野期间却产生了丰硕的成果。这段时间丘吉尔经常在法国南部作画。在他遗留的 500余幅作品中约有 250幅标注的日期为1930至1939年。其中有一幅名为“洛普河,滨海阿尔卑斯省”,被伦敦泰特美术馆收藏。
 

  1953年在丘吉尔的第二个首相任职期间,他不幸患了一次中风,女儿玛丽陪同他去法国南部疗养。五天后,玛丽在日记中伤心地写到:“爸爸真不幸。他的颜料原封未动。”
 

  绘画的遐想和那条河上神奇的灯光又一次挽救了丘吉尔。第二天他给克莱门坦发去一封电报:“终于涂出一幅劣画。”绘画为丘吉尔的人生尽头保留了一份喜悦。“画家多么幸福!”他在《作为一种消遣的绘画》一书中写到:“因为他们并不孤独。光线与色彩、和平与希望将陪伴他们走向或达到人生的终点。”丘吉尔的艺术生涯正是这样一幅可歌可泣的画卷。
 

  译自:美国《读者文摘》1997年第5期第146-150页。
 

  原载:《中外期刊文萃》1997年第19期第10页。(编辑:尉颖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22151-952918.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高金华博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