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君陌)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片子早在还没上映的时候,就已经在豆瓣刷出了无数个1分短评。我大概看了一眼,出现最多的词是“烂片即视感”。意思是一看演员阵容就知道这电影不行了。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也有一些高达四星的评价,这些评价的理由毫无意外,也都是某个演员的铁粉,冲着自己的偶像怒打高分。
这两种现象都存在,但值得玩味的是,哪一部分评价才是主流?单看网上的评价,似乎西风压倒了东风,恶评占据绝大多数。但是我却觉得,事实上的情况可能恰恰相反——
我们来看几部类似电影的成绩。譬如,被骂成去年年度烂片榜第一的《恶棍天使》,总票房达到了近六亿五千万,年度排名19;让很多人尴尬癌发作的《栀子花开》,总票房竟也有三亿七千多万,年度排名38……与之相对的,很多网评比较优异的片子,票房远逊色于这些所谓烂片。有意思,目光可及的地方,大家都在骂,那么这些票房都是谁贡献的呢?既然都说不好,怎么还会有这么多人愿意欣然解囊呢?
去年有一次印象很深的观影经历,是在《刺客聂隐娘》上映的时候,整个影厅充斥着一种不耐烦的气氛,抱着小孩哭闹的,睡着的,玩手机的,还有情侣调情的,似乎除了我之外没有注意力在电影上的。我看着帷幔随着风飘动,隐娘静静看着一男一女相拥,心想如果这时候如果静静的只有我一人该多好。大众的眼中,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故弄玄虚、装逼过度的电影,但与之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间很多好评,这片子还拿了大奖。
那么什么是好?什么又是坏呢?我们办公室的一帮同事看《心花路放》前仰后合,我看着尴尬得坐立不安,是好?是坏?评价的人群不一样,答案往往也不一样。抛开艺术的高下,在迎合受众这一个层面,唯一的区别大概就是:懂艺术的看完后会写影评,而大部分普通人看完哈哈一乐,根本不会去写出来。
所以普通人在这套评价体系中是失语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网络上骂声多的电影很多其实票房很高,而赞誉多的一些电影却往往遭遇滑铁卢。这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两套话语体系的碰撞造成了无数矛盾。哪两套呢?说艺术和商业可以,但更恰当的也可以说是影评人需求和一般观众需求。艺术的视野,影评人的角度,是专业的,权威的,这个丝毫没差。但是广泛大众的需求,却往往与之存在一个鲜明的落差。
大众所在意的,往往并不在于艺术与否,大众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排解日常生活中的紧张感和压力,他们即时性的消费冲动,仅仅在于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标签。好玩是个标签,听说好玩的片子就会去看看;帅哥美女是个标签,听说有周知张予曦,去看看绝不吃亏;听说有轻微的擦边球,杨贵妃锦衣怒马,波涛起伏,看看去反正也不贵……乃至于很多人有这么一种倾向,平时大脑太紧张了,根本不愿意看剧情复杂的东西,能让我不思考还不难看就够了。
所以,且先别慌骂,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是有其原因的。就文化消费品而言,没有大量的受众,是难以形成类型的。抑或说,电影市场其实正是一个资本市场,资本是趋利的,如果没有大量的利益,资本是不会青睐于某种类型的电影的。我上学的时候,在网吧见过很多追着看《快乐大本营》的女生,见过很多迷恋韩星,整天议论韩剧情节的女生,也见过无数看《网游之XXXX》等口水网络小说并如痴如醉的男生……虽然这些文化消费品早就在主流的网络舆论中变成了嘲讽对象,但他们的受众并不这么觉得,他们的生活往往不参与网络世界主流的舆论,并也不为之所动。
有这种想要杀时间的懒惰感,是十分正常的。我有很多日常读西哲大部头的朋友,也时常在群里问有什么比较杀时间不动脑的小说否。是一个道理。而杀时间的东西,虽然不如艺术品,但自然有其价值,能娱人就够了,短期消费品,谁指望青史留名呢?现今网络上的风气,其实很多时候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譬如有很多古装片,被讽刺为引错了诗句,串了时代,服饰不对,但古人犯这个错的又何尝少呢?我们引以为傲的《西游记》,正好也是这么一种书啊,书的前几回,渔翁樵夫对唱《临江仙》,词谱成熟,本就不是初唐的东西,更不必说官制全是明制这些了。细细考究的话,这些书本来就是当时的起点网文呢,当时连朝鲜人也极爱读,朝鲜的古籍有记载:“《西游记》热闹,闷时节好看。”
说的太好了,闷时节好看。这电影,也就是冲着闷时节去的,《恭喜发财之谈钱说爱》正是这样的国情之下所诞生的“好商品”,请注意我这里用的词是商品,而绝非艺术品。你看这片子的选角都是帅哥美女,故事简单不用如何动脑,有一定的笑点,也有一些微妙的擦边球,完全就是精确制导的流水线产品,图的就是一个热闹,闷时节好看。这一类型的作品早已成为了成熟的范式,精确定位受众,在一片骂声中完成市场收益,深藏功与名。
所以啊,帅哥美女主持人,这些人的出现,是直击的谁?简单的故事情节,方便了你身边的谁?俗套腻歪的包袱,更是瞄准了谁?我的态度是,看不上眼的也别慌骂,先考虑下自己看电影的口味是偏向于艺术还是偏向于杀时间,再想想这片子的受众是不是自己再下结论。
一个成熟而健全的电影市场,并不仅仅要有掷地有声拿去获奖的经典,也要有闷时节解闷用的。前者必然量少,花心思熬精力的东西,怎么可能多呢?物以稀为贵;后者的量必然多,工业化,流水线,成熟的范式,迎合大众的,必然多。一个只有好片子的电影市场是根本不可能会出现的,满院线的《2001太空漫游》、《太阳照常升起》、《刺客聂隐娘》,客官您会满意么?您满意了,您身边的普通大众呢?
所以,当下电影市场就像是一个没顶的金字塔,问题绝不在于娱乐片多,而在于能叫得响的好片子太少了。国产电影市场缺乏高端审美的优秀作品来满足需求,这方面的怨言自然落在了一般化的电影身上。我们身边的普罗大众们,也需要一些能放松心神的文化消费品,纵然它们思想内涵不高端,审美趣味不高明,需要也还是需要。
至于我们,不必太多苛责。这就像是陪女朋友逛街,女朋友不亦乐乎,你却心里叫苦这又何必呢。这部片子还真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近年电影市场环境和受众的一些差异和痼疾,在此我只是希望中国电影市场能真正健全起来,高端的有,普通的也有,这样就能少很多口水仗了。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希望这部片子真正的受众看得开心,三分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