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汜荷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疯狂动物城》大概就是这样子的一部作品吧。
1、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朱迪是一只兔子,但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警察。她的父母一直告诉她,其实在乡下卖胡萝卜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不是一定要去冒险。当她第一次帮小伙伴抢回电影票的时候,狐狸吉丁恐吓她,她作为一只食草动物,在强大的食肉动物面前,什么都不是。然而,她凭着惊人的毅力和对梦想的坚持,终于成功,终于成为最优秀的警校学员,分配到她一直憧憬的那个各个种族和平相处的动物城。
2、美好的乌托邦之下,其实暗涛汹涌
那个各类动物友好相处,食肉动物不再野蛮的动物城,不就是我们所有人憧憬的那个乌托邦么?可是呢,政府的办事人员是永远慢一拍的树懒,难道这不是一种讽刺么。表面上绵羊是个风光的副市长,但她做的不过是文员的工作,不过是狮子狮子拉取食草小动物选票的工具罢了。看上去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和平相处,但是当“食肉动物会野蛮化”的消息传出来之后,暴露出来的是理所当然的不信任与隔离。
3、如果不去了解,你永远接近不了真相
在案情调查过程中,有过三次猜想。第一次,他俩通过骆驼的证词搜查,结果发现与冰川镇豪车公司有关(影片这里,穿插了一个“教父梗”)。我通过那一撮北极熊毛,那一次比一次庞大的熊保镖,狐狸尼克对大老板的恐惧,以为那个巨无霸北极熊就是大BOSS,但是谁想到竟然会是一只老鼠呢?所以,这是我的第一次偏见。
第二次,他们通过监控记录,追踪到了悬崖收容所,也在那里发现了所有失踪的动物们。然后,我们发现,狮子市长对这一切知情不报。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他为了保全自己权利所采用的消息封锁。如果不公布于众,将会带来可怕的后果。而这一次,让那个和平共处的动物城四分五裂?朱迪警官也因此怀疑,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有意义?我们理所当然地觉得,这一切都是食肉动物的本性引发的,他们的基因里有着反动因素,所谓的“午夜嚎叫”就是食肉族的本性,这是我们的第二次偏见。
第三次,我们终于发现,“午夜嚎叫”其实是“嚎叫花”,它才是真正的因素。而在背后操纵一切的,是那个软弱贴心的绵羊副市长,这才是案件的真相!第三次,我们终于可以谴责这样一个伪君子、假好人。可是,当我再去追寻羊副市长这么做的理由,背后难道不是一直以来食草小动物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么?难道这不是一种更深的偏见么。
所以,这部电影对于我的意义,大概就是去脸谱化。其实兔子一点也不愚蠢,她可以勇敢机智;狐狸也不都是狡猾,他一样值得信赖;绵羊不一定就是温顺,她可能心机重重;树懒的动作语言慢吞吞只是本能,但他内心其实一样可以狂野地飙车。社会大众,可能太习惯给人打上标签。我们也知道,产生偏见的土壤,包括社会等级、性别、人种、地域、国籍、年龄、宗教等等。而比起“无知”的儿童,“有所知有所不知”的成人,才是制造偏见的工厂。偏见如同暴力,循环反复。我们是否可以做到,去尝试了解你不曾了解的人,他那真实的面孔。
最开始欺凌兔子的那只狐狸,成为了她父母最好的工作伙伴。每个人,都在成长,都在改变。可能,我们最初的开始并不美好,甚至显得有些糟糕,这可能就让你再也不会喜欢我,不会给彼此一个重新认识的机会。谁知道,这样子会错过多少真相呢?同样的,对于那些同性恋,性少数者,边缘群体,你是否考虑过他们的立场与辛酸呢?是否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变态,他们活该?其实就像夏奇羊说的那样:只有了解一个人越深,才能发现越多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