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屋
春晚小品 最新小品 赵家班 岳云鹏 笑星大全

首页 > 影评 >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好看吗

  (文/Cydeny)无论结果如何,《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都已经成为了2016年的年度大事件之一。对于导演扎克·施奈德以及坚定站在身后撑台的华纳和DC来说,好的一点,是电影已经上映了,不管舆论怎样票房怎样,都已经是过去式了;而糟糕的一点,是这部电影就如同投入一潭眼看着就要死定了的湖水中的一块巨石,对这潭水究竟能造成什么样,而又有多大的影响,恐怕要等到5年甚至10年之后,才能真正盖棺定论。这就是《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的原罪,也是漫威以及其他漫改电影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

 

 

  异己
 

  好莱坞讨厌异己分子,电影行业讨厌异己分子。对于一个已经很成熟的市场来说,外来户想要占据一席之地,唯一的选择,或许就是变成螺丝钉,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这个大型流水线的正常运作。而对于电影导演行当,这样的外来户之一,就是广告导演。除了迅速从视觉系转型为犯罪片大师的大卫·芬奇之外,无论是爆炸之王卖拷贝,还是漫改领域的无冕之王扎克·施奈德,都难以在口碑和票房之间获得平衡。以一手优秀的爆破水平,在90年代动作片和科幻片领域混的风生水起的卖拷贝,向来都是传统分子眼中的“空荡荡的无脑做派”。而傍上了《变形金刚》这张长期饭票之后,其市场表现和所谓口碑之间的落差,也走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然而口碑不好,真的就代表不好看吗?《变形金刚》系列超高票房的市场表现,大概正是口嫌体正直的打脸吧。即便成功如大卫·芬奇,在《七宗罪》到《消失的爱人》近20年的时间里,也仅仅获得过两次奥斯卡提名。然后便是卖拷贝的同学,扎克·施奈德。与卖拷贝仅仅相差一岁,但直到2004年,他才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长片《活死人黎明》。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04年,卖拷贝已经完成了名声和经验的原始积累,《绝地战警》《勇闯夺命岛》《绝世天劫》《珍珠港》已经列在了履历之上,而且部部都是大明星大制作,好不快哉;比两人稍大几年的大卫·芬奇,已经把极度冷静而又克制的镜头语言调教得炉火纯青,也基本完成了早期作品中的各种尝试,从他的下一步作品《十二宫》开始,冷峻锋利的画风就再也没有变过。但对于扎克·施奈德来说,他绝不会想到,这部翻拍1978年僵尸之父乔治·罗梅罗的出道作品,竟然成了他漫长、光辉而又饱受争议的职业生涯中,“评价最高”的一部电影。
 

  然而,两年之后的《300》,一举打破春季档R级电影记录,并标志着一段传奇的诞生。但这个传奇,注定是小众的、硬核的、死忠的传奇。长期以来,围绕在扎克·施奈德导演风格上的争议,都不仅仅是针对他个人,本质上则是大众文化和小众文化的激烈交锋。在大众文化的眼中,漫画是不具备思想属性的。传统分子所推崇的“优秀”的漫画电影,要么以《X战警》和漫威电影宇宙为代表,谄媚于大众,刨去了思想性的本质,而走向了娱乐化的极端;要么以78版《超人》89版《蝙蝠侠》一样,人物扁平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仅聚焦于单个事件,缺乏系统性;要么干脆就是推崇之至的新千年《黑暗骑士》,除了第一集还保留有些许的漫画风格,后续作品已经完全沦为了犯罪惊悚同人作,普通大众自然乐于接受,然而其漫画本质,早就扔进废纸篓里了。
 

  而仅凭一己之力,就走出了一条新路的扎克·施奈德,仅仅因为不循规蹈矩,就屡屡被批驳得体无完肤:《300》炫技,《守望者》无趣,《美少女特工队》沉溺自我,而首次尝试大众向的《猫头鹰王国》,也被批过于强调技术细节,而缺乏足够的娱乐性。真的是这样的吗?显然,华纳和DC并不这么看。显然,弗兰克·米勒并不这么看,显然,和扎克·施奈德一模一样的小众文化的忠实支持者们,并不这么看。Hater's gonna hate. Always.
 

  勇气
 

  三年前的《钢铁之躯》,一鸣惊人。这是一部革命性的电影,同时也是一部早就有人想到,但从来没有人真正实现过的电影。而这一切的源头,正是扎克·施奈德坚持至今的创作风格。在漫画作品之中,有一个很特别的分类,叫做Graphic Novel——中文译名很多,绘本,图像小说,但私以为最确切的,是视觉文学。没错,这一分类下的漫画作品,仅仅是取了漫画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其思想深度和思维广度,有着明显的文学属性,和文学作品几无差异。Graphic Novel的目标读者是成人,有着比普通漫画故事更为复杂内容,也更有野心。Graphic Novel的代表作品,有艾伦·摩尔的《V字仇杀队》,《守望者》,以及弗兰克·米勒的《300》,《黑暗骑士归来》。如果能从中努力找到一个公约数的话,那么这个明显的公约数,就是扎克·施奈德。
 

  为什么我们喜欢扎克·施奈德?
 

  和一般的漫画改编电影不同,扎克·施奈德的电影,几乎就是真人+CG的原版漫画。这一点也是经常被人诟病之处,甚至妄言导演在其中的作用微乎其微。真的是这样吗?《300之帝国崛起》和缺了昆汀的《罪恶都市2》相信已经是一个足够强的回答了。扎克·施奈德的漫画电影,和其他改编电影的最大区别,就是对原著的尊重程度。在别的改编电影上,主创者们的思路,都是从创作电影的角度去创作大众电影,再寻找熟悉漫画的专业人士在其中添加漫画元素,更有甚者,不过是借物言他罢了。
 

  而扎克·施奈德的思路,则是从创作漫画的角度去创作小众电影。他的漫画电影中,分镜是漫画分镜,慢镜头是大分格和大特写,油画质感是对纸张油墨感的捕捉与还原,从头到尾几乎不会中断的澎湃配乐是增强画面感而非代入感的必要手段,看似混乱无序的剪辑方法也是Graphic Novel中的常用手法,而大量按下不表的隐藏内容,正是用来引发读者们挖掘、思索、探讨的典型方法。也就是说,在扎克·施奈德只不过是用电影这种视觉表现工具,去创作了一本本的Graphic Novel。所以,引起争议的从来都不是他作为一名导演的风格与水平是否过关,而是观众和评论界之间,一场关于小众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战争。
 

  漫画是不是只有娱乐属性?漫画究竟是不是文学?究竟能有多少的文学属性?什么样的漫画作品才能登上大雅之堂?又或者漫画作品究竟是否配得上登上大雅之堂?这些争论一直存在着,而如今,不过是套上了电影的外壳,又癔症发作了而已。如果漫画作品,一定要改成漫威或者诺兰那样,才能得到普罗大宗的欣赏和称赞的话,那么我宁愿扎克·施奈德的漫画风格,永远地不被认可下去。扎克·施奈德就是我们的无冕之王,ALL HAIL THE KING。
 

  看电影的人们讨厌思考。
 

  他们喜欢的“烧脑”电影,不过是那种把人绕晕之后,最后合盘而出让人恍然大悟的电影。这一类电影的“思考”过程,仅仅针对电影和电影中的事件本身,而并非是延伸到范围之外的。对目所能及的内容进行“思考”或者回味,寻找线索或彩蛋,最终能化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这就是一部优秀的“烧脑”电影,一部好的电影。他们习惯于在电影中见到结论,或者,至少见到一个旋转的陀螺。而扎克·施奈德的电影是另一种电影。
 

  扎克·施奈德的电影世界,真真正正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和庞杂的世界。然而他的镜头,只是从这个世界中遴选了具有代表性和特征明显的事件与人物展示给观众看,而这个世界更多的内容,都是处于迷雾之中,以这种无所知晓的神秘感来诱惑观众去主动探索。这种手法从《守望者》甚至《300》便开始出现,到原创的《美少女特工队》尤甚。上映于2011年的《美少女特工队》,仅仅晚于《盗梦空间》一年,但得到的关注度要小得多。一方面原因,是扎克·施奈德几乎从不启用大牌演员作为主角,在《钢铁之躯》出现之前,都采用的是知名度不高,但是与角色契合度近乎完美的选角策略。然而我们将《美少女特工队》和《盗梦空间》两者进行对比之后,哪一个仅仅止步于技术和概念的展示,哪一个才真真正正涉及到人文哲学的思考领域,已经很明显了。《美少女特工队》中蕴含的女权主义思想,大量的性暗示,脑叶白质切除术,柏拉图的洞穴之喻,统统都是这一部电影中所能够讨论的素材。
 

  除了《黑客帝国》时代的龌龊司机姐妹,你无法再在当代电影人中再找到另一个,能将商业元素和哲学思想融会贯通到如此程度的人了。这样的人有着不菲的勇气。而支持这样的人,同样需要不菲的勇气。我们看到,经历了《猫头鹰王国》的处处受限,和《钢铁之躯》的功力猛进之后,扎克·施奈德终于在《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中,在DC和华纳的鼎力支持下,酣畅淋漓地发泄了一把。这一次,谁又能阻止他,而谁又愿意阻止他呢?

  

  一条大鲸鱼
 

  问:把一条大鲸鱼装进冰箱,需要几步?对扎克·施奈德来说,还真的就是打开冰箱门,把鲸鱼塞进去,关上冰箱门这么简单。塞不进去怎么办?导演剪辑加长版啊。同样是加长版,扎克·施奈德和大帝彼得·杰克逊之间差距就很大了。当然这种差距是在叙事水平和流畅度上的,而艺术风格之间,没有任何可比性。事实上,扎克·施奈德的电影,和其他电影也没有任何可比性。他的电影理所应当的比较对象,是漫画原著。我们在《300》中,看到的几乎就是会动的真人版《300》;在《守望者》中,看到的几乎就是会动的真人版《守望者》。而在《正义黎明》中,看到的几乎就是真人版的《黑暗骑士归来》+《超人之死》:蝙蝠侠首次出场对抗人贩子和警察的一场戏,明显就是《黑暗骑士归来》中蝙蝠侠首次登场的缩略版;蝙蝠侠和超人之间的整场战斗,都是《黑暗骑士归来》的原版复刻;超人对抗毁灭日直至力竭,正是《超人之死》中的重新演绎。至于无处不在的原画造型和情节neta,多如繁星。
 

  更为可贵的,是扎克·施奈德从来不会将这些作为噱头。挂羊头卖狗肉的“满大人”,是断然不会在扎克·施奈德的电影里出现的。大量的哲学词汇和名词引用,几乎无法想象背后究竟蕴含了多少能量:卷毛的莱克斯·卢瑟张口闭口都是独立战争梗,莱克星顿和康科德,一盏灯从陆上来、两盏灯从海上来的红袍军;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上帝已死”和超人理论更是直截了当地抛给了观众去消化领会。
 

  而作为一部真真正正的前导作品,无论如何指摘《正义黎明》的叙事支离破碎,都要明白一点:这部电影的影响力,要在15年后才能体现出来。在创作《正义黎明》的时候,扎克·施奈德已经筹划好了未来10年内全部的正义联盟电影世界,而两名新老配乐大师汉斯·季默和Junkie XL也正是以这一目的去进行的配乐创作,本片中出现的音乐作品都会在将来的电影中重复使用。《正义黎明》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件道具,几乎都是为了后续电影而存在的:蝙蝠侠基地的二少战衣、哥谭市的谜语人标记以及不停提到的小丑,都是大本亲力亲为的《蝙蝠侠》三部曲的前期铺垫,而御用编剧克里斯·特里奥已经顶走了沽名钓誉的大卫·高耶,将扎实地和扎克·施奈德引导整个《正义联盟》的未来走向;神奇女侠的一战惨痛回忆、海王的首次带妆亮相直指个人电影;闪电侠能力展示和噩梦情节,钢骨诞生视频中的母盒直指《正义联盟》对抗漫画史上最伟大的反派:黑暗领主Darkseid;而整整一集里都有些精神分裂的莱克斯·卢瑟,字里行间隐约透露出他已经和更高级的反派(很有可能就是Darkseid)有过接触,并且自比盗取天火拯救人类的普罗米修斯。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是一部杂乱无章、冗长且无趣的超级英雄电影;而对于和扎克·施奈德一样的漫画迷来说,这是一场究极的盛宴。扎克·施奈德在本片中又甩出了一以贯之的反英雄主义, 在人与神的对抗中,将超级英雄拉回到了普通人的层面——奈特·沙马兰的经典作品《不死劫》对这一点有着更为深入的讨论:何为超级英雄?漫画是否就是我们当下的真实写照?——而最终了结了英雄之战的,恰恰是一个简单到只有一个单词的母爱。
 

  深刻?普适?都是理解不同而已。
 

  而这仅仅是《正义黎明》里的冰山一角。事实上,扎克·施奈德为本片赋予了充沛的情感联系和思想空间,几乎走到了形而上和意识流的程度,这也挤压了正常叙事的空间和流程。如果将本片的故事单拎出来的话,也仅仅是一部中等水准的、“挟老妈以令英雄”的阴谋奸计的水准。但恰恰是扎克·施奈德的影像风格和思想层次打破常规叙事的沉闷枷锁,迫使观众们离开他们的舒适区comfort zone,进行意识层面上的交流。打破常规,即是异己。下场我们已经见到了。
 

  但无论如何,《正义黎明》的各位主演的表演均是无可挑剔地近乎完美,这和充沛的剧情和设定是离不开的。超人的身份纠结依旧令人心痛,和路易斯的互动则十分真挚;由于年龄定位,卢瑟的神经质(病)是前所未见的,在片尾也显露出了未来进化为我们所熟悉的那个成熟光头的可能性;而神奇女侠被揍翻在地时脸上露出的魅惑一笑,几乎立刻让这名亚马逊女战士的形象丰富了不止一部电影。
 

  这才是实力的差距。只此一部,就相当于普通的漫画改编电影三倍的效果。
 

  扎克·施奈德对蝙蝠侠的定位是目前所有改编版本中最为贴近原著的:强壮到恐怖的肌肉,世界顶级的体术,这两点就已经让上个十年里的那个花架子相形见绌了。而更为重要的是,本片中的蝙蝠侠切切实实地传递出了恐惧感,既有对自身经历带来的恐惧,也有对犯罪分子和恐怖分子带来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气氛的营造,只有蒂姆伯顿版的蝙蝠侠才注意到了,并且能与之匹敌。而动起手来毫不手软的样子,活脱是《黑暗骑士归来》的真实演绎。
 

  至于蝙蝠侠杀人,你看过89版《蝙蝠侠》么?你知道漫威系几乎所有反派的下场么?人们就是这么容易被假象蒙蔽。

  

  是的,《正义黎明》很难看。是的,《正义黎明》很好看。这取决于你的位置。如果你是一名漫画迷,你断不会对超人不厌其烦的空中飘舞感到无聊,因为这几乎就是亚历克斯·罗斯大神的不朽漫画著作《天国降临》的原版照做——事实上扎克·施奈德的艺术审美和亚历克斯·罗斯几乎如出一辙;但如果你对隐藏的诸多线索毫无兴趣,对混乱破碎的剧情难以理解,更没有思考的意愿的话,《正义黎明》自然是烂透了。
 

  这就是这么残酷。当然,也就是这么幸运。静待十年之后,十年之后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