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洋之远)抱歉,先吐个槽,本片不合逻辑的地方太多。在这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你们能通个电话么?正常中国人也知道加个微信,猪脚是穿越回来的么?国际邮费不贵吗,女主角正不是闹饥荒么?影片最后的关于Slow down才能找到真爱的注脚,依然太牵强。安慰一下小心脏,也许并不能通过逻辑来解释人类行为,也许仅仅是为了将《查令十字街84号》情节的表达搬回现代,当自我麻痹几秒钟后,细细看看本片,还是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的。
首先,多线交织,场景切换非常丰富。或许,有魅力的人,就是内外反差极大的人;有魅力的男女主角也是反差极大的两个人吧。商业气息浓厚的美国,人文气息浓厚的华裔家庭;房地产经纪人的势利,男主的良心;澳门赌场的江湖气,女主的良知……层峦叠进,整个影片立体而丰富,画面感很强。叙事方式上,有两点视角可供参考:
1.明线——信,暗线——距离
信的特点——手写,屏幕中不断出现的中国字,聊天式的话语风格。两个人在这场无声的对话中杜撰出对方的形象。信充当了灵媒,心就不再远隔重洋。因此,距离,不管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便不再是双方面临的问题。至于为什么异地恋很难成功,而男女主角却成功了,是因为人家是先异地,后恋爱。而且最后凭着双方的勇气和行动力,消除了物理上的距离这一固有障碍。
3.明线——书,暗线——人
本片的书是《查令十字街84号》,这条物线一开始就为本片奠定了浪漫的基调,同时也为男女主角以通信方式交流旁敲侧击地做出了解释。这本书的作用,从一开始,大牛遇上的那位在公众场合泼他水的文艺女青年的解释中就可知,是用来遇到灵魂伴侣的。然后镜头切换到女主那边,就是这本书。
而至于另一个拿书的人,就是女主角遇到的那位被富婆包养的诗人,大概就是为了烘托女主角对男主角的思念的。逻辑关系大概是,我遇到一个像你的人,但发现他是个并不如你一样高尚的人,我顿时明白自己有多想你。作为炮灰的诗人,就像那些不相信爱情的人一样,是为了烘托爱情的伟大。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修辞”,主题显得相当鲜明。
除了叙事上的思考,我还想到关于亲密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整部影片都描述了在一起之前,男女双方各自的生活和际遇。一个杜撰的交流对象,越是陪伴,越是寂寞。然而见面之后是不是会失望,是不是会惊讶,是不是会后悔呢?幸而本片的男女主角没有,好歹算喜剧。一个是14岁到美国的房地产经纪人,一个是从小拿砍刀的澳门赌场小虾。圈子不同,慢慢地融。对于门第、经历都不同的两个人,也许信息不对称是一件好事。如婚姻法老师所说,爱情,本来就是一场欺骗。婚姻,就是一辈子的欺骗。有种,骗一辈子。
痛苦可以放大爱慕感。因为江湖之大,人却往往踽踽独行。声色犬马,多是名利、权色的往来。就像女主以为终于遇到一个可以诉衷肠的人,却拿她身体和他的钱等价交换。“如果非要生拉硬拽一个,那就是你了吧。”也许我们一生中可以爱上很多很多人,来电的人也有很多很多,但是总有一些事件将两个人绑到一起,甚至自己也许都还没有来得及修炼成Ms Right, Mr Right。有时,我们就像随机漫步的傻瓜,一不小心就碰见对方。